Thursday, January 30, 2014

困在懸崖上的樵夫


生活,就應當努力使之美好起來。

一個樵夫在森林中砍柴,草叢中途然跳出一隻老虎,
老虎怒吼一聲,向樵夫撲來。
樵夫連忙逃跑,但老虎緊追不捨,最後將他逼到懸崖邊。

樵夫心想:與其被老虎慢慢地凌遲而死,
不如跳崖摔死,還比較痛快。

於是他往下躍,幸運地卡在崖壁的一棵小樹上。

樵夫鬆了一口氣,但往上一看,老虎不肯放棄,
還在懸崖邊徘徊;
往下一望,懸崖下不知何時出現了一隻花豹,
流著口水,虎視眈眈地望著他。

樵夫安慰自己:
“先別慌,至少我暫時卡在這裡,還很安全。”

話才說完,就鑽出了一隻松鼠,
松鼠拼命啃著他攀附的樹枝,任樵夫怎麼趕,
松鼠都不肯離開。

眼看樹枝越來越細,樵夫心想:
算了,反正我就要死了,死前不如輕鬆一下吧!

於是他再也不注意老虎、花豹、松鼠的動態,
抬起頭來看著壯闊的峽谷與蔚藍的天空。
山風徐徐,樵夫不知不覺睡著了。

一覺醒來,樵夫發現老虎不見了,
花豹、松鼠也都不見了!
他爬上懸崖,拍拍身上的塵土,
心想:“這真是幸運的一天。
然後,吹著哨回家了。

原來,樵夫睡著時,
懸崖下的花豹怒吼一聲,嚇跑了松鼠;
老虎因此發現了花豹,跳下懸崖將花豹趕走;
最後老虎等得不耐煩,就到別處覓食了。


試想,這名樵夫如果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
極可能掉下樹枝,性命不保。

但是,他卻選擇靜待危機消失,
以樂觀、冷靜的態度化險為夷。

其實,每個人都像故事中的樵夫。
生活中的挑戰,永遠像老虎一樣追逐著我們;
死亡如同懸崖下的花豹,等待著我們;
光陰則如松鼠啃食的樹幹,不停地消逝。
既然如此,何不輕鬆一點,
懷著樂觀的心情,享受每一天的精彩?

Tuesday, January 28, 2014

水果是很難吃的東西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
──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

某個偏僻的村落被群山隔絕,村民絕少與外界聯繫,
也很少有外人進入村落。

村莊中住了一位「萬事通」,頗為村民敬重,
人們遇到疑難雜症,都習慣向萬事通請教。
這個村莊最特別的,是沒有一株果樹,
村民也不知水果為何物。
某天,一名外地人經過村莊,借住在萬事通家中。
萬事通好奇地翻閱他的書,
在書中看到對水果的描述,覺得很不可思議。
萬事通問:「世上真有水果這種東西嗎?」

旅人驚訝地說:
「水果香甜多汁又可口,難道你不知道嗎?」
萬事通覺得很沒面子,尷尬地回答:
「我只是隨便問問,我怎麼可能有不知道的事!」

旅人離去後,萬事通有生以來第一次走出村莊,
希望親眼看看水果,嚐嚐水果的滋味。
走了好幾天,他終於來到隔壁村莊,
詢問一名路人,哪裡能看到水果?

路人想了想,說:「我們村莊種了許多蘋果,
但現在不是結果的季節,也許你可以去看看蘋果樹。」

萬事通非常高興,請路人畫下詳細的地圖。

他依照地圖的指示,終於來到一座蘋果園。
正好是春天,園中開滿了美麗的蘋果花。
萬事通興奮地跑入果園,摘下一朵蘋果花,
放入口中嚼了幾下,最後忍不住吐了出來,
因為味道又苦又澀!
萬事通不甘心,摘下每顆蘋果樹上的花朵品嚐,
卻都非常難吃。
最後,萬事通心滿意足地回到村落,
向村民宣布:
「那個旅人是個騙子!
這世界上確實有水果,但水果又苦又澀,
是一種不能吃的東西!」
而村民聽了紛紛點頭稱是,從此對萬事通更加佩服。

心的體驗
「萬事通」自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以為嚐到了蘋果花,就能知道蘋果的滋味,
殊不知兩者之間的差異甚大!
更可笑的是村民全盤接受「萬事通」的話,
不經求證就將他的話視為真理。

其實,
我們也常在不經意之中成為「驕傲自大」的萬事通,
身為井底之蛙卻不自知,或成為「道聽途說」的愚民。
唯有放下心中成見,睜開雪亮的雙眼,
才能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

Sunday, January 26, 2014

蝴蝶與鳥


鳥兒站在樹上凝望著線條優美,色彩斑斕的蝴蝶,心中暗自悲傷…
看著自己身上啡黑色的羽毛,既沒有精緻的圖案,
也沒有艷麗的色彩;鳥兒越看越失落,越看越自卑。

「為何我長得不漂亮?」鳥兒哭著問天…

午時,蝴蝶們快樂地在花叢間翩翩起舞,玩得不亦樂乎;時而追逐,時而停歇;
看著蝴蝶停留在那片又輕又香的花瓣上,鳥兒心裡又不禁羡慕起來。

鳥兒忍不住問蝴蝶:「花瓣那麼輕!你怎能辦到的?我只能站在樹枝上啊!」

蝴蝶拍了拍翅膀:「你看!我的翅膀比你小,身體又比你輕,我當然可以站在花瓣上呢!」

第二天,鳥兒模仿著蝴蝶又飛到那朵花裡去,心裡數著「一,二,三!」,
便立即跳到花瓣上了!可是不消一秒,鳥兒便失去了平衡,『咚』一聲跌在地上…
結果鳥兒受傷了,花兒也給弄壞了。鳥兒既痛楚又傷心,覺得自己比不上小小的蝴蝶,
又開始哭起來了。

直到第三十天,蝴蝶一如既往又在花叢間快快樂樂地飛舞;忽然『咚』一聲響,
蝴蝶因為體力不支倒了下來…
此時鳥兒很疑惑,為何好端端的蝴蝶會忽然受傷了?

鳥兒上前問蝴蝶:「你受傷了嗎?」

蝴蝶笑道:「我不是受傷,只是今天會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了。」

鳥兒很驚訝:「為什麼?你只活了三十天而巳。」

蝴蝶很平淡:「十分足夠了!這就是我的壽命。」

鳥兒又哭了:「為什麼那麼短?」

蝴蝶又拍了拍翅膀:「我的翅膀比你小,身體又比你細,壽命當然也會比你短。」
此刻,鳥兒終於明白了…《原來世上所有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可是,鳥兒又不明白:「為何你知道自己的生命那麼短暫,但你依然快樂?」

蝴碟又笑道:「世上不會有完美的東西啊!我雖然有美麗的外表,但我不可久活,
這就是我不完美的地方!我依然快樂,是因為我選擇了《接受》。縱使我生命很短,
但我生命依然璀璨。」話畢,蝴蝶便笑著沉睡了。

此刻,鳥兒終於領悟:

『快樂自給,煩惱自尋』
『凡事不會有完美,因此我們要學習接受不完美』
這樣才不枉此生

Friday, January 24, 2014

為什麼螃蟹逃不出來?


海邊小朋友在抓螃蟹時,
有的一項流傳已久的獨特智慧,值得我們來學習。

當他們抓到螃蟹,會把螃蟹丟到一個特殊的竹簍中。
這個竹簍的造型相當奇特,有點兒像酒瓶,
開口處窄窄的,只能容一隻手伸進去;
竹簍的肚子卻寬大得很,可以裝很多的螃蟹。

海邊的小朋友把螃蟹丟進竹簍時,有著特殊的技巧。
若是竹簍中只有一隻螃蟹的話,
他們會將竹簍的出口緊緊地蓋住,以防抓到的螃蟹逃脫。
但如果竹簍有了兩隻以上的螃蟹時,
他們就不需蓋上竹簍的出口,而螃蟹也逃不出來了。
其中的關鍵何在呢?

當竹簍中只有一隻螃蟹時,
這隻螃蟹會順著竹簍粗糙的內壁,爬到出口脫逃,
所以要將竹簍的出口封住,以防螃蟹逃脫。

而如果竹簍有了兩隻以上的螃蟹時,
螃蟹一樣會沿著竹簍內壁,往出口處拼命爬,想要脫逃。
但往往當那隻快要爬到出口時,
就會有另一隻也趕著要逃出去,
後來的這隻螃蟹會死命地將前一隻往下拖,
以利自己逃生。

就這樣,一隻想逃,其他的螃蟹會把牠拉下來,
不斷循環不已,根本沒有任何螃蟹可以逃得出去,
所以抓螃蟹的小朋友根本不需蓋上竹簍出口,
也不怕螃蟹會逃走。


在我們遇上挫折時,有時候也正像是這般的情形。
若是我們挫折的原由,是來自別人的惡意批評或中傷,
像是竹簍中的螃蟹,不像讓同類超越自己一般;
對於這一類的障礙,
毋須在其中消耗自己太多的心靈能量。

正如同沒有人會在馬路上去踢一條死狗;
也沒有頑童會用石頭去砸一棵不結果子的大樹。 

有人想拉扯你,造成你的挫折感,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反倒是因為你一直在成長,
才會招致停留原地不動的那些人的眼紅,
而想要將你往下扯。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竹簍中的螃蟹,
每天能努力地超越自我、不斷向上攀升。

年齡漸漸增長之後一直覺得,
挫折是上天給的一份禮物。

因為有了這些禮物才得以成長,
才得以了解清楚一些事,
但願每一個挫折都是你們珍貴的禮物。

Wednesday, January 22, 2014

四季與生命


有一個人,他有四個兒子,
他希望他的兒子能夠學會不要太快對事情下結論,
所以他依次給他四個孩子一個問題,
要他們分別出去遠方看一顆桃子樹。

大兒子在冬天前往、二兒子在春天、
三兒子在夏天、小兒子則是在秋天前往;

當他們都前去也都返家之後,
他把他們一起叫到跟前形容他們所看到的情景。
大兒子說那棵數很醜、枯槁、扭曲。

二兒子則說,不是這樣子,
這棵樹被青青的嫩芽所覆蓋,充滿了盼望。

三兒子不同意,他說樹上花朵綻放、充滿香氣,
看起來十分美麗,這美景是他從來不曾見到過的。

小兒子不同意他們三人的說法,
他說樹上結滿了果子、累累下垂,
充滿了生命果子與豐收。

這個人就對他四個兒子說:你們都是正確的,
因為你們四個人是在這棵樹的四個不同季節前往,
並且只看到其中一個季節的風景;

他告訴兒子們不可用一個季節的風景來評斷一棵樹或是一個人,
關於構成一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的要件,
還有一個人生命的歡愉、喜樂、愛,
只能在他生命的盡頭時候來做衡量;

當你在冬天時候就放棄,
你就會錯過你生命春天的盼望、夏天的美麗、秋天的收成,

不要讓一個季節的痛苦毀掉其他季節的喜樂,
不要因為一個痛苦的季節就對人生下結論,
持守忍耐度過這段艱難,美好的日子將在不久之後來到。

四季的轉變,就像一個人有很多種層面,
用不一樣的角度觀看,將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象,
當別人與我們的意見不同時,多聽聽他人的意見,
說不定從這些人的口中
您我都可以發現到人、事、物的另一個美好的一面。

Monday, January 20, 2014

胃口大小,決定失落感的多寡


滿足,是真正的謙卑。
——緒儒斯

有兩個男子是要好的朋友,但他們的個性南轅北轍。

第一個男子忠厚老實,對女友非常溫柔,百依百順。
雖然他的收入不是很高,但只要聽說女友想要什麼東西,
他就會想辦法買給她。
情人節那天,他買了一枚名牌的鑽戒,送給女友。
原本以為女友一定會喜極而泣,
不料她拆開了精緻的包裝之後,一張臉馬上垮了下來。

雖然她沒有發飆,男子卻明顯感覺到,
女友一點也不喜歡這份禮物。
又哄又勸老半天,女友才說出原因:
“我覺得這枚鑽戒太小了……” 

第二個男子則是個花心大蘿蔔,除了正牌女友之外,
還有許多地下情人。
正牌女友知道他不忠,卻也拿他沒轍,
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情人節隔天,兩個男子相約在酒吧聚會。
第一個男子,想起女友收到鑽戒的反應,
不免覺得委屈,便向朋友訴苦。

朋友聽了他的遭遇後,
得意地說:“我跟你就不一樣了!
我過了一個快樂的情人節!” 
“喔?那你送女友什麼禮物了?” 
“我也送了一枚鑽戒,女友高興得不得了!” 
“哇,那克拉數一定很驚人吧?” 

“不,”朋友神秘一笑,
“那枚鑽戒是畫在紙上的,旁邊寫著:你是我的最愛!”

第一個女子收到名貴的鑽戒,仍不滿意,
是因為她時常收到男友贈送的名貴禮物,早就習以為常了;

第二個女子因為紙上的鑽戒而滿足,
是因為她鮮少受到男友的關注,
只要男友略施小惠,就快樂得飛上了天。
這就是人性的盲點。

決定我們幸福或失落的,
往往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的胃口大小。

記得我剛從大學畢業的時候,
一個月的薪水只有兩萬八台幣,
聽說職場老手一個月賺四萬多台幣,覺得好羨慕;
職場打滾多年,薪資逐漸攀升,
一個月四萬多台幣的薪水領了幾個月後,
開始覺得沒什麼,羨慕起那些月薪五六萬台幣的人……
如果有一天,我的薪水被打回兩萬八台幣,
一定會覺得掉入了地獄吧!
當年可以用兩萬八台幣過日子,難道現在不行嗎?
當然可以,只是因為“習慣”,
把我的胃口餵得愈來愈大!
最可怕的是,我們不但用“習慣”來要求自己,
也用“習慣”來苛責別人。

小孩子考了第三名,我們期盼他下次可以考第一名;
如果下次他只考了第五名,我們就覺得“真失望”;
若他退步到第十名,我們就覺得這孩子“真沒用”。

“失去曾經擁有的”,最讓人患得患失,
但是錢財、愛情、地位,本來就不可能恆久不變。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好好學習“對曾經擁有感恩”呢?

Saturday, January 18, 2014

失落感,是一相情願的副產品


你的失望,
通常來自你的奢望。
——佚名

有個作家非常有名,且對母親十分孝順,
母親為此感到萬分光榮。

每當有人問這位母親:
“你是用了什麼方法,才教出一個名作家?”
她就會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

“我從小就規定他每天都要看一本書,
當時他還覺得壓力大呢!現在他可知道了!”

“他小學時就被我送去上作文班,蹺課還被我打!
現在他可知道了!”

“我總是親自修改他的作文,寫不好就叫他重寫,
那時候他還不情願呢!現在他可知道了!” 

某天,母親得知兒子要舉行一場演講,
講題是“如何促進孩子的寫作能力”。
她想給兒子一個驚喜,就偷偷跑到演講會場,
低著頭躲在聽講的人群裡。

演講開始了,說著說著,
作家準備開始分享他小時候受到的寫作教育。
母親洋洋得意,認為孩子一定會深深感謝她。

不料,講台上的作家卻說:
“小時候,母親規定我每天都要看一本書,
我照做了,但其實只是捧著書,根本沒看進去。”
“我被送去上作文課,但老師規定我一定要怎麼寫,
一點樂趣也沒有。”
“母親覺得我作文寫得不好,就要我一遍又一遍重寫,
讓寫作文成為最痛苦的事。” 

最後作家的結論是:
“所有希望孩子寫好作文的父母,請千萬不要逼孩子,
這樣只會讓孩子將寫作視為畏途。”
母親聽了氣得七竅生煙,氣沖沖地走了。

做兒子的不知道母親為什么生氣,
每天仍舊噓寒問暖,但母親毫不領情。

她四處跟人哭訴:
“我那個孝順的兒子,怎麼不見了?”

其實她從來沒有失去一個孝順的兒子,
她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相情願,因而惱羞成怒。

人生中遇到的一些人,會讓我們產生
“我對你這麼好,為什麼你一點也不領情”的感覺。

尤其是家人、情侶之間,最容易發生這種狀況。
因此我們沮喪難過,生氣憤怒,
到最後產生嚴重的失落感。

但這究竟是真正的“失落”,
還是我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假象呢?
如同故事中的母親,她的出發點當然是為了兒子,
但她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肯正視對方真實的感受,
不肯承認自己的一相情願,其實她那孝順的兒子仍在,
而且沒有任何改變。

對別人付出之前,我們必須有一個最基本的認知:
法律沒有規定“我對你好,你就一定要對我好”。
如果對方有善意回應,當然很棒,
但如果對方不接受自己的好意,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你認為好的,
未必是別人覺得好的,也未必是別人需要的。

想法一轉,我們就可以免除很多“失落感”的折磨。

Thursday, January 16, 2014

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失去自己


所有的失敗,
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
更是微不足道。
——佚名

有一個年輕的男孩很喜歡畫畫,
大學希望報考美術系,卻被家人阻止。

母親苦口婆心地勸他:“學美術的人,
畢業之後能做什麼呢?以後的收入一定不穩定。” 

父親則建議他:“不如去當老師吧!
捧個鐵飯碗,後半生就不用操心啦!” 

男孩想一想,覺得父母說得很有道理,
於是他放棄了美術,報考師範學校。
但就在這幾年,教師的聘用制度修改了,
師範學校畢業生不再直接分配,必須先通過考試,
取得教師資格。
男孩考了幾次,好不容易才得到教師執照。

新的問題又來了,現代人孩子生得愈來愈少,
相對需要的教師人數也不如以往。
有些學校好不容易放出三四個教師缺額,
就吸引上百人報名。
男孩不知道考了幾間學校,當了好幾年“流浪教師”後,
終於擠進一間小學任教。

原以為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不料,他這才發現校內老師之間的鬥爭非常嚴重,
何況還有來自校長、家長的雙重壓力…… 

最後,他得了憂鬱症,
好幾年只能靠著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
而且病情愈來愈嚴重……
他有一種感覺,再這樣下去,可能連小命都要不保。

這回,他決定不再管家人怎麼說。
他辭去工作,到國外學美術,回國後以畫插畫為業。

談起這段過往,他總是有這樣的遺憾:
“既然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原點,
當時我為什麼不堅持走自己的路?
我以為當老師能讓我得到一切,
卻沒想到讓我失去了自己。”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角是我一個好朋友。
以前他當老師的時候,總是愁眉苦臉,
開口就是抱怨,現在他談起工作卻是眉飛色舞。

當插畫家雖然收入不是很穩定,賺的錢也不多,
但他賺到了最寶貴的東西——快樂。

其實世界上所有的工作,都沒有好壞之別,
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差別。
很多人出於“現實考量”,
強迫自己走上一條完全不合適的道路,
卻沒有考慮到最關鍵的一點:
我們可以強迫自己從事不喜歡的職業,
卻無法強迫自己產生熱忱。
因為沒有熱忱,我們變得容易抱怨;
因為沒有熱忱,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就,
嫉妒別人可以完成夢想。

不管你現在失去的是什麼,請從“找回自己”開始吧!

Tuesday, January 14, 2014

差距不是0.1

                   

老師在講課前讓學生做一個數字遊戲。

老師說:”1乘1,乘10次,答案是多少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1″。

老師說:”很好.那1.1乘1.1,乘10次呢”?

台下的學生有如人猜10,有人猜8……正確答案卻是2.85。

老師又說:”0.9乘0.9,乘10次,答案會是多少呢?”

老師提醒道:”為了讓你們印象更深刻,建議你們親自算一下。”

一個學生很快就算出來了,答案是0.31。

的確,就相差這麼小小的0.1,相乘後的結果卻相差很大。

生活中也是這樣,很多小事情積累起來就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差距就是這樣產生的。

莫因善小而不為,
莫因惡小而為之。

你的小善心,每天的小小努力,
都將成就許多大大可能。

Sunday, January 12, 2014

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
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

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
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
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
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
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
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
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
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
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

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捲錄音帶,
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
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
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
只回答必要的話。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
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
「不要塗深色口紅」、
「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
「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是子」、
「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
「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
「不要看這個連續劇」,
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
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
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
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
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
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
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
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
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
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
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
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
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
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
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
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
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
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
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
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
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

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
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
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

Friday, January 10, 2014

"人"”離開平臺後,你什麼都不是


"人"”離開平臺後,你什麼都不是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裡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尋思,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牠興奮不已。
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牽著牠返回寺院。 

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它頂禮膜拜。一開始,
驢大惑不解,不知道人們為何要對自己叩頭跪拜,慌忙躲閃。

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如此崇拜我。 

當牠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馬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裡,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無奈,只好放它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夥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
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於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 

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到寺裡,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它憤憤地告訴僧人: “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歎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有時,離開平臺,自己什麼都不是!有時我是我,有時我不是我,
有時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還難。 

每天我們都有照鏡子,但是我們在照的時候,有問過自己一句話:“你認識自己嗎?“ 

如果你擁有財富,別人只是崇拜的是你的財富,不是你,但你會誤會別人崇拜你;如果你有權利,別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權利,不是你,你誤會了別人崇拜你;如果你擁有的是美貌,別人崇拜的只是你暫時擁有的美貌,不是你,你誤以為別人崇拜你。 

當財富、權利、美貌過了質保期,你就會被拋棄……,
別人崇拜的只是自己心中的需求,不是你。 

看清自己非常重要。 

Wednesday, January 8, 2014

一道難題


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別人問起他為何能屢次從逆境中站起來,
他講了這樣一件事:
那時他讀小學六年級。
期末的一次模擬考試,老師一邊發試卷,
一邊善意的提醒同學:
「這份試卷是前年的期末考題,
最後一道題超出了大綱的要求,特別特別難,
所以你們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

老師故意在「難」字前面加了兩個「特別」。
他當時在台下想,這道題既然老師都說這麼難了,
自己肯定是答不了了,
所以最後,他看都不看,做完其他試題就直接交了卷。

老師收齊了全部試卷,大家紛紛拿出紅筆來,
準備一邊聽老師講解,一邊互換試卷,幫同學批閱。

不想老師翻開了課本,
笑呵呵的說:「時間還早,我們再來做一道題吧。」
說著,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刷刷的抄了起來。

平時,老師總是挑一些典型的難題抄在黑板上讓他們練筆,
大家不約而同的認為,這次又會是一道難題。

可結果恰恰相反,這道題太簡單了,
他和其他同學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出了正確答案。

老師示意答對的同學放下手來,
說:「很好。幾乎所有的同學都答對了,
那是因為這道題實在是太簡單了。
大家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要你們做這道題嗎?」

同學既興奮又好奇,老師微微一笑,
又說:「不知道有人發現沒有,
其實這道題就是剛才試卷上的最後一道題,
不過很遺憾,因為老師事先說了'很難',
結果大家都沒有答題。」

話音剛落,課堂內一片嘩然。

老師將試卷重新發了下來,大家仔細核對,果真一字不差!

老師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正當大家迷茫一片時,
老師解釋說:
「這次模擬考試其實只是我的一個小測驗罷了。
我提醒你們最後一題很難,其實它很簡單。
因為老師說了難,你們自然而然認為它難了……
其實,無論它難不難,你們都應該開動腦筋,
運用自己的所學,嘗試著去做才對。
記住,不嘗試就不知道難易,
不嘗試就不可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這是老師最後送給你們的畢業禮物!」


那張試卷我後來弄丟了,
可老師的話卻永遠鐫刻在了我的心裡。」

他頓了頓,說:
「這幾年來,我之所以每次跌倒後都能很快站起來,
不斷的去開拓新的事業,正是因為老師當年的諄諄教誨!
人生如題,只有去嘗試,才能將難題化解,
成為駕馭生活的主人。」

Monday, January 6, 2014

給年輕朋友的一封信


給年輕朋友的一封信

愛的真諦 /凡孜

數日前,臉書的年輕友人與我談起對於好朋友感情突然轉淡心裡很不能釋懷,問我為什麼曾經真心相交的朋友,為什麼會一下子就淡去。我思量許多,特別想了寫下文字給朋友,也以此文提供所有對這問題困惑的朋友們另一個思維。

人生的旅程裡,不管親情、愛情、友情,很真實的它一如花謝花開是有因緣聚散,說來真實又感懷,是在成長的旅程裡,我們必需學習著成熟的對待人生中的無常,珍惜每一個當下,才是愛的真實樣貌。「愛」最美好的本質,是無私付出的心境,如果用親情做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會去思考付出多少,甚至去考量要得到什麼回報。真愛就是如此,是如同陽光般,當它照耀著大地,是不會計量要取回分毫。

如果一份愛,讓妳苦惱或失落時,我必須很真實的提醒大家,我們必須開始審視自己的心,我們所謂的「愛」是不是有所渴望與回報的付出,是自己的私心及佔有慾驅使下,所以才覺得難受,如果對一個人付出一分,即想要得到一分回應,有時這份關係裡,自己內心深層中是包含著慾望的。所以,有時一份關係裡有時不是全然是朋友、家人的錯,而是自己的初發心是否有了偏差,才會得到痛苦的果。

一段美好的情誼,一如人生中趕上一場落日餘輝美景,不偏不移的因緣趕上一場美好,一如花謝花開的因緣聚散,我們當珍惜人生中曾有的每一段美好風景,深藏於心,再繼續人生的旅程。生命聚散有時,如果能一路拾起片刻美好的相遇,我們怎能不感謝生命中曾相遇的每段好緣。

回想兒時好友、學生時代的死黨、或是入社會職場上曾一起打拼的戰友,都隨著時空的轉變而逝去,我們是否會懷疑當年情份虛假呢?當然不是的,每一份真心的當下,豐富了我們的人生旅程,而我們當記著美好,繼續微笑前行。曾寫過一段文字[靜看花謝花開],以這段文字送給我的朋友們,文字裡的情份適用於任何一段真心的情感裡,因為這就是人生的真實樣貌,我們只能虛心領受,珍惜當下,誰說曾有的美好不是永恆呢。

靜看花謝花開 /凡孜 

愛與不愛,都是必然,
如同花開花謝,不曾停歇,
愛時甜蜜濃烈
不愛時苦澀醉心,
如同相遇那場豔紅盛開的綻放,
再不捨終需凋零。

所以我們只能靜看花開花謝,
只能淡看愛的來去匆忙,
只要記住美好,記住那繽紛,
曾重逢在世間,相遇在那燦爛美好下,
誰說那美好不是永恆。 

Saturday, January 4, 2014

協同與熄止


協同與熄止

文/韻兒

我的目光駐留在香薰治療筆記裏的兩個名詞上。
協同作用 (Synergy) 和 熄止作用 (Quenching)。

在香薰治療的角度上,
"協同作用" 是指兩種或以上的精油混合,
發揮出來的功效比起只用單獨一種精油好不止一倍,
就是一加一不等於二,而是多於二。
而 "熄止作用" 是指,如一種精油的特性是比較刺激,
若能加入另一種較溫和鎮靜的精油與之調配,
那麼刺激的特性就得以緩和,整體也能取得平衡。

驀然想到,這兩個名詞也能應用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上。
協同與熄止,在待人處事上起了良好的作用。
無論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大,所影響的程度有時候
也只能局限於一定的範圍以內。

但若果匯聚多於一人的能力呢?結集的力量之大,就能衝破那局限的圍欄。
相互協力能驅使個人的潛能之發揮而成就了更遠大,更寬廣的影響。
所以,在有需要的時候,不要孤注一擲。應該緊握別人的緩手,
這些手會助你邁向成功,走上更寬闊的道路。

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合與不合,也是在於這互相制衡調節的機制上。
譬如兩個人都常處於極端狀態,思想行為過於激烈而互不相讓。
就很難去蓋起溝通的橋梁,永遠也無法得到對方的諒解與互相的和合。

反之,一個人的剛強激烈,如能有另一個比較溫順柔情的人來融入
及調整平衡,那就是所謂以柔制剛,陰陽調和之道。
互相制衡不代表互相抵消了彼此的特性。
而是將彼此的特性調整到同一條水平線上。
不會有一方太高或太低,剛好適中,這樣就是平衡。

因此,如果想要在人生旅途上活得更美好,更精彩,
那就將協同與熄止這兩個錦囊常帶在身邊,時刻提醒及勉勵自己。
先將所有主觀與成見拿出來放在路邊,
因為它們會牽絆著你且不能好好運用錦囊的智慧。

Thursday, January 2, 2014

不要輕易給予,那是對别人不尊重


盧安達的贫寒場面可能對於一般人只能想像。


中國的義工下了卡車以後,看到一位瘦骨嶙峋,

衣不蔽體的黑人男孩朝他們跑來,那個男孩很少看到這樣的大卡車。

顿時,義工動了憐憫之心,轉身就去拿了車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幹甚麼?”美國義工大聲喝斥,“放下!”

中國義工愣住了。他不知道這是怎麼了,我們不是要來做慈善工作嗎?

美國義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車上有很多東西,
你能帮我們搬下來嗎?我們會付報酬的。”

小男孩遲疑在原地,這時又有不少孩子跑來,美國義工又對他們說了一遍相同的話。

有個孩子就嘗試從車上往下搬了一桶餅乾。

美國義工又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餅乾遞給他,說:“非常感謝你,這是獎勵你的,
其他人願意一起帮忙嗎?”

其他孩子也都勁頭十足一擁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畢,義工給每個孩子一份救濟物品。

這時又來了一個孩子,看到卡車上已經沒有货物可以幫忙搬了,覺得十分失望。

美國義工對他說:“你看,大家都幹累了,你可以為我們唱首歌嗎?你的歌聲會讓我們快樂!”

孩子唱了首當地的歌,義工照樣也給了他一份物品:“謝謝,你的歌聲很美妙。”

中國義工看著這些若有所思。

晚上,美國義工對他說:“對不起,我為早上的態度向你道歉,我不該那麼大聲對你說話。

但你知道嗎?這裡的孩子陷在貧窮裡,不是他們的過錯,可如果因為你輕而易舉就把東西給他們,讓他們以為貧窮可已成為不勞而獲的謀生手段,因而更加貧窮,這就是你的錯!”

這天,來自中國的義工度過了不尋常的一天。

義工把東西給孩子,可要求他們以勞動獲取。

上帝把恩典和愛白白給我們,但要求我們努力奔跑。

家庭教育也應如此,不要輕易的給予. 讓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父母應該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