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14

痛苦就是提醒你該放下了


有時候,我懷疑人是不是真的想放下自己的問題。
這是真的,人們緊抓著他們的過去不放,
他們緊抓著他們的怨恨,他們緊抓著讓他們痛苦的一切不放。
「若不是你自己緊抓放,痛苦又怎麼一直存在?」
當我這麼說,常有人會反問:
「為什麼我一定要放下呢?」
有的是疑惑地問,有的是忿怒地問,有的是哀傷地問,
更多的是無奈地問。
往往,我的回答只是淡然的一句:「緊抓不放會比較快樂嗎?」
有個小孩子看見瓶子裡有糖果,伸手入瓶裡抓糖果,
糖果抓到了,手卻拔不出來,急得哭起來,
媽媽看見了,告訴孩子放下糖果,手就可以伸出來。
所以,如果你是痛苦的,你要先搞清楚,
「是有人抓住你,還是你自己不放手?」
能夠看清這點非常重要。
人心是很矛盾的,想要過快樂的日子,
卻緊抓著那些讓自己不快樂的事;
一面想要幸福美滿,卻一再提起過去的不幸和不滿。
就如同想要吃甜瓜,卻在菜園播下苦瓜的種子,
還不斷辛勤的澆灌,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這「回頭」指的就是不要纏繞在往事。
當你坐木筏渡河時,一到了岸邊,
你就得將木筏留在河上,如果你笨笨的,
背負著木筏爬山,那只會增加自己無謂的負擔,多傻啊!
你知道要清理過期發臭的垃圾,
為什麼不讓自己放下這些不堪回首的沉重包袱?
如果你一直扛著不放,又如何活得輕鬆自在?
有個苦者找到一個和尚傾訴他的心事,
他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
他說:「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裡面倒熱水,
一直倒到水溢出來。
苦者被燙到馬上鬆開了手。
和尚說: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你要問的是:「我還要執著下去嗎?」
「我還要虛度另一週,另一個月,或甚至一輩子的時間,
讓自己繼續留在往日的痛苦嗎?」
是的,痛苦就是提醒你該放下了!
要如何解脫?
想想,你如何被卡住?
被卡在瓶頸裡的你,最快的脫困方法就是放下。
要如何放下?
想想,你如何鬆開手中燒燙的石頭?
如何放下一袋沉重無用的垃圾?
你只要不再緊抓著就好。

Tuesday, July 29, 2014

好臉色也是一種孝順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簡單,
只說了兩個字——「色難」。
就是說給父母一個好臉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難做到的。
我在西山的書齋有一家子「保鏢」,祖孫三代七八口,在我的呵護下小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我常常對人講,這幾條小犬堪稱一門忠孝,我喂牠們吃食,老犬沒吃,小犬就不搶,
小犬頑劣,老犬一吠,盡皆敬服,可見,在父母面前,小犬不要講個性。

我講課的時候,有學生對我說,自己常常不自覺地淡化了父母的恩情,忽視他們的感受,
覺得他們對我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對陌生人的小小的幫助就會感激涕零。
我告訴他,你知道誰是你們的菩薩嗎?父母就是你們的活菩薩,如果你父母健在,
趕緊回去拜拜父母,對於給你生命的人,磕幾個頭算什麼呢?

「遇難呼天地,疼痛喚父母。」父母才是你的活菩薩,是給你生命、包容你、對你的愛沒有半點保留的人,也是從你出生開始就為你牽掛一生,願意為你付出一切的人。

所以《忍經》說,「父母之恩與天地等」。
我們在母親付出了10個月的艱辛後,來到這個世界。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在那之後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步蹣跚、第一個微笑、
第一句咿呀學語,這些都是父母多少年後還能笑着給我們講起的。
接着讓我們長大、受教育,看着我們工作、結婚、做父母,他們的心始終都在我們身上。
多少人年輕時對父母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們一點都不了解我!」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他們什麼時候又真正想着去理解父母了呢?
有的人事業不順利,很煩躁,在家裡也總是發脾氣,偶爾還對父母喊上兩句。
卻又問我,我讓父母衣食無憂,還安排他們出國旅遊,到最好的醫院體檢,我還算孝順吧?
我知道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對父母還不錯,自封為大孝子。

孝敬父母,必須對父母和顏悅色,讓父母感到愉悅。
就像《禮記·祭義》上說的:「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都做不到,其他的所謂「孝行」又有多少是發自內心呢?
孔子在子游問孝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說:
「今天許多人認為孝順就是能贍養父母,但是如果不尊敬父母,
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呢?」
你看,是不是尊敬父母才是對他們「孝」?

一個人孝與不孝,通過他與父母相處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就能看出來。
那些老是跟父母發脾氣,沒有「婉容」的人,可能沒注意,一個壞臉色,
就把所謂的孝心打折了。
「婉容」也是修行,連面對父母你都不能心平氣和,
誰會相信你有幹大事業的格局和心胸呢?

每臨大事有靜氣,其實就是從面對父母保持「婉容」來修鍊的。
而且真正的孝,要有實實在在的心,來不得半點虛假。
你的孝心在哪裡,你的孝行就在哪裡,這些都會反映在你的臉色上。
即便工作有再多的不如意,每天回家的時候也要給父母笑臉,
讓老人的心能夠安定的,可能就是子女開心的笑容。

Sunday, July 27, 2014

痛改


那是一個很冷的夜裡,我迷迷糊糊醒來,心裡頭叨唸著未了的工作,
於是決定起來繼續完成它。
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我想沖杯茶提神。待茶泡好倒入杯裡,
一時疏忽沒注意到因天冷,杯子拿起來是溫的,我一口就往嘴裡倒,啊!
頓時整個舌頭刺痛發麻。突然間,我完全清醒了。

原來,痛是會喚醒人心的。人們常說「痛改」──痛了才會改,不痛,人是很難改的。
當我們的腳刺到、踢到、燙到,一定會跑走或跳起來,絕不會繼續呆在那裡,
任腳疼痛。現在事情已經發生,我們生了一場大病、愛人背叛、工作不保、
財務危機、親人走了……每個痛都會迫使我們覺醒並作出改變。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都是渾渾噩噩地在過生活,每個人都將眼前所看到的當作是理所當然,也就是因為有太多的理所當然,所以大家都失去覺知,過著一個沒有心的生活……
就像喝醉或打麻醉劑,人沒了意識,也就變得麻木無感。

有位視酒如命的病人,在一場意外後脫胎換骨,他說:「若不是那場意外,
我一定還是老樣子。」
還有個病人在住院期間,同時面臨婚變雙重打擊,她傷心欲絕。
我告訴她:她所經歷的其實是「重生」的過度期。

傷痛是一個很好的徵兆,顯示你就要重生。因為痛,我們會清醒;因為清醒,
所以改變;因為改變,生命於是向前。

巨痛會帶來巨變。記住,這個痛並不是要你受苦,這是人們一直搞錯的,
那些跌跌撞撞,是要來喚醒我們的。因為若不是這樣,你又怎會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你又怎麼可能蛻變?

回想一段你曾經歷過的痛苦時光,那時可能你正遭受責難、挫折、遇到大麻煩,
現在請回頭看那段遭遇,是否發覺那些痛讓你成長最快?改變最多?

作者:何權峰

Friday, July 25, 2014

經典八問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
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
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
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
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
你會怎麼選擇?”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經典八問: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父母若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不能剝奪了孩子履行責任的機會。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並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從而達到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目的。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養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Wednesday, July 23, 2014

放下預期心理


我最近去開會,到一個停車場停車,
剛好看到有人正要把車開出來,於是就把車靠邊停,
打著方向燈,準備等這輛車出來後,我就可以停進去。
然而,就在我等待的期間,竟有一輛車當著我的面直接卡位。
「這人怎麼這樣,難道他沒看到是我先來的嗎?」
當時心裡很不悅,連帶影響到開會的心情。
事後,我回想整件事:我是怎麼回事?
整個停車場又不止這個車位,為什麼我會如此在意?
原因就在,那是「我準備要停的車位」。
人都有特定的心理習慣,只要周遭的人事物,不符預期,
就自動觸發負面的情緒。
比方說,你跟某人約好,他卻臨時有事;
你準備好出去旅遊,卻突然下起雨;
你已預定好到達的時間,路上卻大塞車;
你希望收到生日禮物,結果卻空歡喜一場……。
這時你的心情就會不好,對嗎?
換句話說,人們之所以會感到不如意,並非有壞事發生,
而是因為事情不如我們的預期。
如果你去度假,對某個景點抱持高度期待,
然而到達之後,它並不像你想的那樣,你就會失望。
問題並不在那個地方,而是出在你過高的期望。
當你對朋友、同事、家人、配偶抱著期望,
卻沒有如你所願時,你就會對他們感到失望或不悅。
但這不是他們的錯,錯在你抱持的期望;
讓你生氣的,是你的期望。
你遇到的問題也一樣。
如果你硬要事情符合你的預期,那麼只要不合你意,
就會變成問題;
你若坦然接受任何當下發生的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只是單純的人生經驗。
這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是美好的,
但只要能接受事物的原貌,你的人生經驗就會變得全然不同。
西藏有句諺語:
「沒有令人失望的眾生,只有陷入失望的眾生。」
生活就是這樣,它不是我們喜歡怎樣就能怎樣,
這是大家首先要有的覺悟,否則我們將繼續受苦。
我們會挫折、難過,並非現實在跟我們作對,
而是我們抗拒現實才會受苦。
所以,我總提醒自己,做任何事,不要預期結果。
如果太在乎結果,求好心切,壓力自然會產生。
當我們一心一意追求某個結果,只專注於既定的目標,
視野就會變得非常狹隘,反而錯失其他可能。
在感情和人際關係上遇到問題,
我則反問自己:「是不是因為我有期待?
是不是我預期對方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對我?」
我們越能覺察自己的期待,就越能看到問題的所在。
有了這樣的覺悟之後,這些年來,我變得很少生氣,
因為我不再期待別人為我做任何事。
當別人不肯定我,我不會不開心,
因為我不期待他們的肯定。
當你放下預期心理,你的不快樂也跟著放下了。

Monday, July 21, 2014

父母的八個做法 可能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就沒有幸福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通常無法很好的適應和融入社會。
安全感的建立並不容易,而一些看似很平常的做法,
卻能輕易地毀掉孩子們的安全感,您意識到了麼?

1.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小,還弄不懂大人之間的事情,
所以,吵起架來也是毫不避諱。
殊不知,它正悄悄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
應該說,融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礎。
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
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衝突,就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

2.很少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
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錶”來轉,
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令禁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
或者缺乏正常情緒的釋放途徑,長此以往,
會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
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3. 溺愛也是軟暴力
家庭是溫柔的陷阱,特別是隔代疼,把孩子保護得太好,
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準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
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
逐漸地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
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辦代替。

4. 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他才會更有自信。
家長應尊重孩子,放開孩子的手腳,
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
孩子想“自己來”,就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
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忙,家長就不參與。
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家長也要馬上回應,
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做。

5. 在孩子面前你很情緒化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
多愁善感,情緒變化無常,自己都缺乏安全感,那麼,
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做事和生活的態度。
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能有自信、穩定、成熟、
理智的養育態度,這樣既能減少媽媽自己不必要的內心消耗,
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6. 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
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
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會非常著急,
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為就會出現,經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
但是可以爭“惟一”。

7. 喜歡強令孩子,而不是協商
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時,可以同孩子協商,而不是強令。
例如:媽媽剛剛做好了飯菜端上桌,可是孩子卻非要吃餃子。
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同孩子商量一下,如告訴孩子,
下一次你如果想吃什麼,提前告訴媽媽。

8. 錯誤地表揚孩子
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
家長、幼稚園老師天天都是“你真棒”,
“你太聰明!”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症”,
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與原動力,
常常會很情緒化,缺少安全感。針對孩子,表揚鼓勵應講究策略。

Sunday, July 20, 2014

所謂的曾經,就是幸福


你有多久沒用心去聽生命之聲
有一位長年住在山裡的印第安人因為特殊的機緣,
接受一位住在紐約的友人邀請,到紐約做客。
當紐約友人引領著印地安人出了機場正要穿越馬路時,
印地安人對著紐約友人說:「你聽到蟋蟀聲了嗎?]
紐約友人笑著說:「您大概坐飛機坐太久了,這機場的引道連到高速公路上,
怎麼可能有蟋蟀呢?」
又走了兩步路,印地安朋友又說:「真的有蟋蟀!我清楚聽到牠們的聲音。」
紐約友人笑得更大聲了:「您瞧!那兒正在施工打洞,機械的噪音那麼大,
怎麼會聽得到蟋蟀聲呢?」
印地安人二話不說,走到班馬線旁安全島的草地上翻開了一段枯倒的樹幹,
招呼紐約友人前來觀看那兩隻正高歌的蟋蟀!只見紐約友人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
直呼不可能!
「你的聽力真是太好了,能在那麼吵的環境下還聽得到蟋蟀叫聲!」
印地安朋友說:「你也可以啊!每個人都可以的!
我可以向你借你口袋裡的零錢來做個實驗嗎?」
「可以!可以!我口袋裡大大小小的銅板有十幾元,您全拿去用!」
紐約友人很快地把錢掏出來交給印地安友人。
「仔細看,尤其是那些原本眼睛沒朝我們這兒看的人!」
說完話的印地安友人,把銅板拋到柏油路上,
突然,有好多人轉過頭來看,甚至有人開始彎下腰來撿錢。
「您瞧,大家的聽力都差不多,不一樣的地方是,你們紐約人專注的是錢,我專注的是自然與生命。所以聽到與聽不到,全然在於有沒有專注地傾聽。」

我們專注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摯愛的親友專注的又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能清楚知道與瞭解,再加上專注地傾聽,我們就可以清晰的聽到:
孩子邁向成熟路程中的好奇、羞澀、快樂與創新。
爸媽辛苦了大半輩子的願望、期許、不捨與慈愛。
另一半共同經營家庭的快樂、痛苦、溫馨與情愛。
志業朋友奮鬥歷程中的挫折、成功、信任與友愛。
如果我們能清楚知道與瞭解,再加上專注地傾聽,我們就可以清晰的聽到:
自己生命心靈深處中的願景、責任、自由與大愛。
自然循環進化躍昇中的變異、無待、齊物與大道。
一直以為幸福在遠方,在可以追逐的未來。
我的雙眼保持著眺望,我的雙耳仔細聆聽,唯恐疏忽錯過。
後來才發現,那些握過的手,唱過的歌,流過的淚,愛過的人。

Saturday, July 19, 2014

為孩子營造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現實生活當中,
常常會有些事情為我們帶來喜悅或幸福,
煩惱或悲傷,順利或困難,成功或失敗,
無論處於何種境地,
我們都需要別人給予相應的理解和幫助。

當然孩子也需要去關心和幫助別人,
以及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
因此,
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精神就成了親子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於助人,
但如何才能創造一個培養孩子此種性格的家庭環境?

一、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有些父母愛孩子,教育孩子時經常鼓勵孩子,
他們的孩子就會總是樂於助人、更富有同情心、
懂得為別人著想。因為孩子會效法家長的行為。
所以家長應努力讓孩子保持這樣的良好狀態。

二、定規矩,並且解釋 
完全沒有紀律約束對孩子是有害的。
孩子需要規矩和行為標準有明確的指示,
這也是培養他們自尊和讓孩子受到歡迎的方法。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要是你打他,會弄痛他的。」
他們不但解釋這類行為的後果,
還指出「你不可以打人」這條原則。
因此,這樣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更具有同情心,
更喜歡幫助別人。
有許多研究顯示,對孩子說明慷慨助人的理由,
尤其是強調他人的感受時,
最能幫助孩子養成友善、體貼的行為方式。

三、設計有用的任務 
讓孩子在房間四周或是校園裡安排有益的事情,
例如做飯、照料寵物、為不幸的孩子製作玩具,
或者教更小的弟弟妹妹們玩遊戲,
這些都可以培養大多數孩子樂於助人的品格。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自發性地願意做這些事,
必須有人教導他們、鼓勵他們,
甚至有時強迫他們,但只能是溫和地強制,
否則會適得其反。

要培養樂於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表現得有氣度、體貼、樂意助人,
您就必須以身作則,示範給孩子們看。
要是您言行不一,孩子們只會模仿您的行為;
如此,即使您把原則和指令講得頭頭是道,也沒有用。

四、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能首先做出好榜樣,
那孩子們喜歡參加志願活動的可能性會增加好幾倍。
例如參加某些公益活動或擔任義工的時候,
您可以把孩子也帶去,
但必須保證那裡有適合他們可以做的事情。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參加公益活動或義工的工作寫成日誌,
記錄下自己都做了些什麼,以及工作的時間。

等回顧這一切的時候,
您和孩子都會對他所獲得的成績感到自豪。
最好是能多拍一些孩子服務時的照片,
再把這些照片放在一個特別的相簿裡。

五、送禮分享 
過節時贈送禮物是為了鼓勵人們為別人付出,
為了不讓孩子們忘掉這層含義,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拜訪朋友,
並送禮給他們,
透過這個方法讓孩子們每年都能記住與人分享的重要性。

Thursday, July 17, 2014

培養孩子珍惜資源的觀念


每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只是不可能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他。
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權衡需要與利弊,
確定孩子是真的「需要」而不是「想要」,
否則長期下來,父母都無條件答應的話,
對孩子沒有好處,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我曾遇過一位母親,她和我分享了她的教育經驗,
我覺得非常有意義,所以在此提出來與讀者們分享:

我的兒子今年已經三十歲了,
卻一直有件事不諒解我。

兒子出社會工作後,就不曾回家過年,
直到前幾年,他打算要結婚,在未婚妻強烈要求下,
他帶她回家過年,順便看看我們。
那頓年夜飯我們聊了很多,
無意間兒子提到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他說,國小時他很想買一套漫畫,
那是一套當時非常紅,幾乎全班同學都有的漫畫,
但無論他怎麼拜託我,我都不答應買給他,
最後竟讓他被同學嘲笑,直到長大,
他仍無法忘記當時被嘲笑的場景,
讓他心中始終無法釋懷這個夢魘,
更認為是母親不愛他的關係。
所以,當他開始工作以後,他便搬出家裡不再回來。

我聽到兒子這麼說,當場淚流滿面,
原來這麼多年他不願回家的理由是因為這件事,
所幸未來媳婦的要求,他才再度踏進家裡,
告訴我這件事,讓心中多年的不滿徹底宣洩,
否則,我想這個誤會可能會永遠存在在我和兒子之間,
使我們關係冰凍而終此一生。

這位母親告訴我這個故事時,
她和兒子的誤會已經化解,
兒子和媳婦也經常回家陪伴她,一家人和樂融融。

這個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
許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時,往往為了孩子好,
而不答應或不准他們去做某些事,
就像故事中的這位母親,
不想讓兒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所以拒絕為他買漫畫,卻造成長久的誤會,
親愛的家長們,想想如果我們可以及早和孩子溝通,
讓他清楚您教養的用意,或許就能避免這樣的誤會產生。

讓孩子瞭解父母的辛苦 
如同上述的故事,許多孩子經常會抱怨父母小氣,
不願意買他們想要的東西給他們,
然而孩子會抱怨,大多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尚未成熟,
一旦看到同儕有的東西,他們認為自己也應該擁有,
而未曾想過父母是否能夠提供。
有些父母會因此自責自己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父母無需為此自責,重要的是,
應該要讓孩子瞭解家裡的經濟環境,
以及他們為家裡所做的努力。

舉例來說,
有些孩子會抱怨父母沒有為他們買新衣服,
總是讓他們穿舊衣服。

父母應讓孩子瞭解,穿舊衣服並不丟臉,
而是一種傳承與環保的行為,
況且有些衣服可能只穿過幾次,
如果丟掉真的很浪費。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一起整理其他尺寸不合的衣服,
把這些衣服送給適合的育幼院或其他需要的團體,
讓孩子知道,透過他的幫忙,
這些小朋友可以獲得溫暖,
孩子也會更懂得珍惜現在有的一切。

每位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只是不可能凡事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他。

父母一定要為孩子權衡需要與利弊,
確定孩子是真的「需要」而不是「想要」,
否則長期下來,若孩子要什麼,
父母都無條件答應的話,對孩子沒有好處,
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試想:孩子在外面與人互動、或是在學校讀書,
看到同學有漂亮的衣服、有趣的東西,
勢必會引起他的興趣,
然而,若他見到同學有就想要,進而要求父母買,
那勢必是一大筆花費,
再者,買這麼多東西又需要多少地方才擺放得下?
如此一來,孩子還會花多少心思在課業上?
綜觀來說,長期下來,
一個父母若總是對孩子予取予求,
一旦有一天父母不再購買物品滿足他時,
他反而就會認為父母吝嗇。 
教導孩子勤勞儉樸非常重要。

不是要孩子捨不得花錢,或是當個守財奴,
應該要讓孩子懂得真的需要才有必要花費,
而不是想要就買,不懂得珍惜金錢。
尤其現在許多家庭多為雙薪,經濟狀況較佳,
卻大多是獨生子女,
因此教導孩子勤儉更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因為一個沒有勤儉習慣的孩子,
不會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
更不會珍惜自己身邊的衣物、圖書或玩具等其他物品。

此外,一個不懂得愛惜東西、珍惜金錢的人,
也不會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更不用說會熱愛工作。

只有懂得辛勞的人,
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來之不易,也才懂得勤儉,
在工作或事業中刻苦奮鬥。
所以,父母們想要培養子女將來有所成就,
就必須在生活中,
從小培養孩子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
擁有勤儉觀念的孩子,將來長大後,
才有可能會熱愛工作,負責盡職,成就一番事業。
因為「儉樸」和「勤勞」是緊密相連的。

Tuesday, July 15, 2014

靜下來,聽那小確幸


村上春樹說,
這世界有些微小幸福是確切地存在的,
「小確幸」三個字,因而廣為流傳。
只不過,它們都太輕柔了,
我們必須讓心靜下來,
來能感受到它們飄浮著,
並且環繞著我們。

曾經聽過一個找錶的故事。
故事中有一個老農夫用了一大筆積蓄,
買了一隻名貴的手錶送愛老伴,
以作結婚五十周年的紀念禮物。
可是,回到農場,
馬棚裏突然有一匹馬失控地亂跑亂撞,
老農夫花了很多的力氣才讓那匹馬冷靜下來。
當他鬆一口氣,卻發現衣袋裏的手錶丟掉了。
他在馬棚的稻草上找了很久也找不到,
甚至驚動了許多可靠的鄰居也找不著。
他於是趁天還未黑走回城鎮,
沿路尋索那隻遺失的錶。

有一個鄰居的小孩聽到這件事,
便跑到馬棚,
伏在稻草上默不作聲。
家人見到,覺得奇怪,便問:「你在搞啥?」
他只把食指放到嘴邊,示意不要作聲。
接著,不消一分鐘,
他便把手錶找出來了,
原來手錶真的就跌在馬棚之中。

小孩能發現這那隻遺失的手錶,
就是因為他能靜下來細聽手錶的嘀嗒聲。
幸福在拍著翅膀,
但我們須要安靜下來,
才能聽見它的聲音。

Sunday, July 13, 2014

一個出租車司機給一個CEO上的一堂MBA課!


最後到了機場,我給他留了一張名片,說:“你有沒有興趣這個星期五到我辦公室,給微軟的員工講一講你怎麽開出租車的?你就當打著表,60公裏一小時,你講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錢。給我電話。”

沒等司機回話,我便走了。在飛機上,我迫不及待地寫下了這堂生動的MBA課。(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完,認真看完,你有收獲!)

我要從徐家匯趕去機場,於是匆匆結束了一個會議,在美羅大廈前搜索出租車。

一輛大眾發現了我,非常專業地停在我面前。這一停,就有了後面的這個讓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動的MBA課。

“去哪裏?”

“機場。”

“好的。”司機好像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繼續說:“我在徐家匯就喜歡做美羅大廈的生意,這裏我只做兩個地方:美羅大廈和均瑤大廈。接到你之前,我在美羅大廈門口兜了兩圈,終於被我看到你了。從寫字樓裏出來的,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車司機,也要用科學的方法。”他說。

我一楞,頓時很有些興趣:“什麽科學的方法?”

“要懂得統計。我做過精確的計算,我每天開17個小時的車,每小時成本34.5元……”

我打斷了司機的話:“怎麽算出來的?”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380元的份子錢,油費大概210元左右。一天17小時,平均每小時固定成本22元,交給公司平均每小時12.5元油費。這是不是就是34.5元?”

我有些驚訝,我打了10年車,第一次聽到有出租車司機這麽計算成本,於是打算繼續和他交談下去,也用來打發在路上的無聊時間:“以前的司機都和我說,每公裏成本0.3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錢之類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裏算的,只能按時間算。你看,計價器有一個檢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詳細記錄。我做過數據分析,每次載客之間的空駛時間平均為7分鐘。如果上來一個起步價10元,大概要開10分鐘,也就是每一個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鐘的成本,就是9.8元。不賺錢啊。打個比方,如果說做浦東、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飯,做10元的客人,就會連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太強了,這位師傅聽上去真不像出租車司機,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師。“那你怎麽辦呢?”我更感興趣了,看來去機場的路上還能學到新東西,於是繼續問。

“千萬不能被客戶拉了滿街跑,而是通過選擇停車的地點、時間和客戶,主動決定你要去的地方。”

我非常驚訝,這聽上去很有意思。

司機繼續說:“有人說做出租車司機是靠運氣吃飯的職業,我以為不是。你要站在客戶的位置上,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

這句話聽上去很專業,有點像很多商業管理培訓老師說的“put yourself in to others shoes”。

“給你舉個例子,醫院門口,一個拿著藥的,一個拿著臉盆的,你帶哪一個?”

我想了想,說不知道。

“你要帶那個拿臉盆的。一般人小病小痛的到醫院看一看,拿點藥,不一定會去很遠的醫院。拿著臉盆打車的,那是出院的。住院哪有不死人的?今天二樓的誰死了,明天三樓又死了一個,從醫院出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重獲新生的感覺,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健康才最重要。那天這個說:走,去青浦。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說他會打車到人民廣場,再去坐青浦線嗎?絕對不會!”

我不由得開始佩服起這個出租車司機。

“再給你舉個例子。那天人民廣場,三個人在前面招手。一個年輕女子,拿著小包,剛買完東西;還有一對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個是個裏面穿絨襯衫的,外面羽絨服的男子,拿著筆記本包。我看一個人只要3秒鐘,之後毫不猶豫地停在這個男子面前。這個男的上車後還沒說去什麽地方就忍不住問我‘為什麽你毫不猶豫地開到我面前?前面還有兩個人,他們要是想上車,我也不好意思和他們搶。’”

司機回答說:“中午的時候,還有十幾分鐘就1點了。那個女孩子是中午溜出來買東西的,估計公司很近;那對男女是遊客,沒拿什麽東西,不會去很遠;你是出去辦事的,拿著筆記本包,一看就是公務,而且這個時候出去,估計應該不會近。”

那個男的就說:“你說對了,去寶山。”

“那些在超市門口、地鐵口打車,穿著睡衣的人可能去很遠嗎?可能去機場嗎?機場也不會讓她進啊。”司機越說越有興致。

“有道理!”我越聽也越感覺有意思。

“很多司機都抱怨,生意不好做,油價又漲了,都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我說,你總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將永遠不能得到提高。從自己身上找找看,問題出在哪裏。”

這話聽起來好熟,好像是“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你自己”,或者StevenCorvey的“影響圈和關註圈”的翻版。

“有一次,在南丹路一個人攔車,去田林。後來又有一次,一個人在南丹路攔車,還是去田林。我就問了,怎麽你們從南丹路出來的人,很多都是去田林呢?人家說,在南丹路有一個公共汽車總站,我們都是坐公共汽車從浦東到這裏,然後搭車去田林的。我恍然大悟。再比如你看我們開過的這條路,沒有寫字樓,沒有酒店,什麽都沒有,只有公共汽車站,站在這裏攔車的多半都是剛下公共汽車的,再選擇一條最短路徑打車。在這裏攔車的客戶通常不會高於15元。所以我說,態度決定一切!”

我聽十幾個總裁講過這句話,第一次聽出租車司機這麽說。

“要用科學的方法,統計學來做生意。天天等在地鐵站口排隊,怎麽能賺到錢?每個月就賺500塊錢怎麽養活老婆孩子?要用知識武裝自己,學習知識可以把一個人變成聰明的人;一個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很聰明的人;一個很聰明的人學習知識可以變成天才。有一次一個人打車去火車站,我問怎麽走。他說了一條路線,我說慢,於是我說了一條路線,他又說繞遠了。我告訴他沒關系,我經常走比他有經驗,按他那麽走50塊,按我的走法,等裏程表50塊了,我就翻表,他只給50快就好了,多的算我的。最後按我的路走,多走了4公裏,卻快了25分鐘,我只收了50塊,乘客很高興,省了10元錢左右。這4公裏對我來說就是1塊多錢的油錢,但我相當於用1塊多錢買了25分鐘。我剛才說了,我一小時的成本34.5塊,我多合算啊!”

聽完司機的話,我也越加佩服他。司機也沒閑著,繼續說:“在大眾公司,一般一個司機三四千,做的好的大概五千左右,頂級的司機大概每月能有七千。全大眾2萬個司機,大概只有兩三個司機,每月能拿到八千以上,可謂萬裏挑一。我就是這兩三個人中間的一個,而且很穩定,基本不會有大的波動。”

太強了!到此為止,我已經對這個出租車司機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常常說我是一個快樂的車夫。有人說,你是因為賺的錢多,所以快樂。我對他們說,你們錯了,正是因為我有快樂、積極的心態,所以賺的錢多。要懂得體味工作帶給你的美。堵在人民廣場的時候,很多司機抱怨,又堵車了,真是倒黴。千萬不要這樣,用心體會一下這個城市的美,外面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經過,非常現代的高樓大廈,雖然買不起,但卻可以用欣賞的眼光去享受。開車去機場,看著兩邊的綠色,多美啊!再看看裏程表,一百多了,就更美了!每一樣工作都有她美麗的地方,我們要懂得從工作中體會這種美麗。

我們反思一下,誰把自己的行業做到出租車司機這樣精確的分析?你如果能認真的看完這個文章。是不是和我一樣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常常感覺工作裏只有工資能給自己動力。其實動力才決定態度,態度決定待遇!

Friday, July 11, 2014

早知道


「早知道我就……」每次聽到有人自責懊惱的說出這句話,我總是帶著笑,
心裡浮現起朋友常說的話:「早知道我就發了。」因為說這句話的人真能早知道的話,
如今又何必懊悔呢?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事皆因沒想到,要能早知道樂透就簽那幾號就好了,
輕輕鬆鬆幾億元入袋,不就發了?
沒有人能早知道。如果當初知道要「這麼做」,你就不會「那麼做」。
你做錯了事、說錯了話、下錯了決定、選錯了工作、愛錯了人、買錯了股票……
你自責,要是當初你沒那麼做,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你懊惱,假如那時你早點發現,
也就不會變成這樣。你不斷追悔,早知道你就……。但你沒試過,你又怎麼知道?
教小孩知道爐子很燙不可以碰,小孩卻要等到碰到爐子才知道痛。人生永遠都是事後才有所體會,
出錯才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這就是領悟。
現在你覺得後悔,你說:「如果我那時就知道我現在明白的事就好了!」這種種領悟,
不就是過去的「無知」所開展出來的?
沒有迷,就沒有悟。鬧鐘不響不鬧就不會知道時間已經不早了。所以無需懊悔自責!
要知道,多一分鐘在懊惱問題,就少一分鐘解決問題;多一分鐘在自責,就少一分鐘負起責任。

有句話說得好:「因為有了因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
何必再說何必。」既然太陽走了就走了,可別再錯過月亮和群星。
你永遠不可能回到以前,就算真的回到以前,你還是一樣的,你還是會犯同樣的錯,
因為你當時並不知道,對嗎?

如果當時你就知道,也就不會說「早知道」。

作者: 何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