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9, 2014

沒有“教子無方”,只有“教子無愛”



媽媽,請不要為我而活!――為人父母的都看看吧

房祖名說:“基本上我媽,我覺得對我來講,是犧牲了她的一生吧。就從生我的那一刻,
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她的時間,她所想的,她所有的。就是她現在
可能她今生所有的東西都會想要說以後要留給我這樣。”

把林鳳嬌拿出來說,不是因為趁火打劫,也不是為了吸引眼球,確實因為她是名人,
大家對她的事情都知道,都明白,不用鋪墊,而她也代表了大量中國母親的想法。
我曾想過這篇文章對林的傷害,和對讀者的益處,我評估了一下,
以我的影響力實在傷害不到人家什麽,但我相信有一批像她一樣的媽媽,
包括曾經的我自己,會從中有一些啟發,會讓他們的育兒觀念和人生方向有一點的變化,
或者只是起了一點想要改變的念頭。這就夠了。萬事發乎於心。

為孩子犧牲,把全部的時間、精力、感情,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為他而活,
是一部分中國媽媽的現狀。可我想說,這,並不偉大。

捫心自問一下,當你看著孩子熟睡甜美的笑臉,說出:親愛的,我這輩子就為你而活的時候:你真實的內心是什麽樣子的?是一片繁花似錦,還是一派荒蕪之地;你的夫妻關系是什麽樣子的?是夫妻恩愛,家庭和睦,還是感情淡薄,缺乏溫暖;你的人生規劃是什麽樣子的?是擁有夢想和實施的計劃,還是一片迷茫;你對未來的信念是什麽樣子的?是充滿了希望,渾身是勁兒,還是內心冰冷,充滿絕望……

答案自在你心。事實上,一個為孩子而活的母親,往往擁有一個不堪接受的自己。
孩子成為你逃避自我,依附於人的救命稻草。可憐的寶寶,多麽稚嫩嬌小,
就被動的接受了如此大的壓力,如果他們能表達,一定會說,媽媽,求求你,
不要為我而活,你的生命很重,我承擔不起!

我不清楚為孩子而活是不是中國特色,但一定在中國最為風行。
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環境有關。

首先,我們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還能活的有支撐,有追求,有力量,面對死亡不恐懼,他一定是內心非常強大的人。但很可惜,這種強大的人非常少。我們大部分人,總是要找一點活下去的依靠。於是有人說,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後代。把生命的意義加諸於孩子身上,就是因為自己不敢去體會一下,生命真的就是沒有意義的虛空,也沒有能力和勇氣去探索一下,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其次,中國糟糕的夫妻關系。一個女人,從自己的丈夫身上得不到愛的呼應,自己又不夠強大的時候,就會轉頭紮向自己的孩子。很多女人是把對老公的愛,對孩子的愛,對自己的愛,集於孩子一身。這個現象非常普遍,而且惡果非常嚴重,如果孩子是個兒子的話,也為將來的婆媳關系埋下了禍根。一個媽媽,始終在與自己的兒媳婦搶奪老公,因為她很久以來,就已經在心理上把兒子當老公來愛和占有了。她自己的老公去哪兒了?也許像成龍一樣在外面花天酒地;也許沒有出軌,但是因為不懂愛,在工作上消耗著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更糟糕的,也許在自己的媽媽那裏充當著愛的慰藉。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

最後,中國一直以來對於犧牲自我的一種頌揚,讓媽媽們不自覺的產生做這種偉大母親的沖動。媽媽們在說出我為你而活的時候,不但不會對自己貧瘠的人生感到羞愧,不會為自己對生命的放棄感到難堪,反倒認為這是一種偉大和榮耀。包括外界,也不會認為這有什麽問題。孩子雖然深感壓力,但也會對母親的這種犧牲感恩戴德。

其實,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無論什麽樣的母親,當必要的時候,犧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孩子的利益,都是本能;孩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期,需要母親放下一切,投入所有時間精力去照顧他們,也屬正常。我們批評的是那種放棄自我,一生只為孩子而活的做法。

當林鳳嬌對兒子傳遞出,我這輩子就是為你活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包括我現在的所有,將來也會留給你。實際上,她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
我是一個沒有生命尊嚴的人,我放棄了我的生命尊嚴。而當一個母親放棄了自己的尊嚴,
她親手帶到的孩子就不會知道什麽是尊嚴。

我們希望放棄自己,來成就一個健康、快樂、幸福有尊嚴的孩子。但很遺憾的是,孩子活出的,不是我們希望的樣子,而恰恰是我們本身的樣子。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往往會活出我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不討論這種觀點的對錯,但我們必須承認,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身教甚於言傳千千萬萬倍。

母親為了孩子,委屈自己,承擔痛苦,孩子其實都是可以感知到的,你的憤怒,你的怨恨,你的絕望,都會投射到他的身上。孩子愛媽媽,他自覺不自覺地會與你一起承擔這種痛苦,你長期壓抑著的欲望和情緒,也都會在孩子身上得到釋放。我見到一個非常溫柔善良隱忍一切的媽媽,她帶出來的孩子反倒特別自私。因為孩子從小就意識到,母親在這種壓抑的生活裏,並不快樂,他把母親沒有表達的對外界的憤怒,甚至對父親的憎恨表達了出來。

靠苦行僧似的自我犧牲,教育不出來一個健康的孩子。你希望孩子堅強,你自己就得堅強,你希望孩子快樂,你自己首先要快樂,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一個典範,孩子才有可能會幸福。我們要為孩子活出幸福的樣子,孩子才會知道什麽是幸福,而不是我們天天用一種不幸福的狀態告誡孩子如何如何幸福。

也有聖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比如特蕾莎修女,和《亂世佳人》裏面的梅蘭妮,但她們都有著堅定的信仰,樂在其中,本身也就不叫苦和犧牲了。如果你是她們那樣的人,那敬佩你,你的生命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你的孩子也能體會到大愛無疆的真諦。其實,這樣的人,更加不是為了誰誰而活,她活出的是最精彩的自我,雖然她為別人奉獻一生,但她堅定地實現的,始終是自我的價值。

成龍,中國式父親根本不懂愛

成龍這樣的中國式父親也許是世上最可憐的一種父親,童年從未得到過愛,長大了不會付出愛。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教子無方”,只有“教子無愛”,或者根本你就“無方可教”。

房祖名吸毒,娛樂圈震驚,房祖名本人微不足道,全賴他有一位名揚天下正義凜然的巨星父親成龍,成龍“中國人是需要管的”言論還尚在耳邊,兒子就吸了毒,而且已吸八年,這無異是當眾給父親啪啪打臉,所以父親成龍在緊接而來的道歉聲明裏第一感覺是“憤怒”。憤怒什麽呢?這種憤怒用一種更中國式的話語來說就是“父母累死累活給你提供了這麽好的生活條件,你卻不好好上進讀書光宗耀祖,為父母爭臉,反而做出這等事來讓老子蒙羞。”

面子,是成龍這一樣類中國父親最關心的問題,而他用來威脅兒子最有用的話是他要把錢全部捐掉,他接受采訪時說“我要在我死的那天做到‘零庫存’、‘零存款’……你有本事就不需要我的錢,你沒本事的話,我寧願賣掉,也不願意讓你敗掉。”我想任何兒子聽到這種話都會很不爽吧。

很多年前,我曾經看過成龍與房祖名共同出席某場合的視頻,這一對父子關系很奇怪,一方面他們是絕對相親的父與子,一方面又相互暗地拆臺,父親會無比威儀還帶著恨鐵不成鋼的的意味到處說“犬子不成器,請多關照”,而房祖名雖然表面上規規矩矩害羞且怕事的樣子,但實際句句有骨,“我跟我父親不太熟”。

他確實跟父親不熟,也難怪,在他成長大部分時光裏,父親都是不存在的,忙碌的父親每年只有兩周時間和他的母親呆在一起。母親林鳳嬌和他像兩尾“冰箱”裏魚被擲在美國洛杉磯的大宅裏過著沈默的生活。面對父親長期並無間斷的緋聞,母親是暗暗飲泣,而兒子惟一能做的是“假裝不知道”。

在與父親的關系中,他與母親結成了深刻的同盟,而父親惟一的功能只是一個“金錢的提供者”。當成龍得意地提到因為在他外遇小龍女案件之後才放下對林鳳嬌的猜忌,把所有房產的名字都改為林鳳嬌名字時,做為旁觀者,覺得成龍挺可憐的,一個這麽大的明星跑了那麽多世界,對於親密關系的關註點,仍然只有“錢”。

在中國,像成龍一樣的中國式父親特別多,這樣的男人是什麽樣的呢?他們都喜歡說“人是要受苦的”,因為他們小時候受的苦特別多,以成龍為例,他的父母在領事館做仆從,他才7歲就被父親送到科班學戲,那時小孩送到戲班學藝幾乎相當於“遺棄”,清早五時起床練功,晚上12才能睡覺,每天如是,師傅也窮,整個班子如同乞丐,要數人頭去領救濟品,在科班裏打罵是常事,甚至生死都聽憑師傅發落。在成龍長大的過程裏,他沒有領略過家庭的溫暖,在他的世界裏,只有弱肉強食的人類生存哲學――這落實到他的人生裏,就是他總在說的人要“自強不息”,他把人生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工作和賺錢之上,他幾十年都在在搏命工作,他把那視為自己最光榮的性格,因為他是那麽“拼”。

他的世界裏只有兄弟,沒有愛情,陪女朋友吃飯旁邊是一大幫兄弟,“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是他的人生信條,而他女性朋友如雲,數十年緋聞不斷。他的男女觀裏只有“發生親密關系“,而沒有“親密”,所以吳綺莉懷了孕他可以不聞不問,他的家庭觀裏只有金錢,沒有親情,他對兒子只有教訓,沒有陪伴,房祖名的回憶裏“我父親連背影也沒有”。

當所有人都在暗暗嘲笑成龍教子無方被打臉時,最心碎的恐怕是成龍自己,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卻要受到如此羞辱,他們一生勤奮地給家人提供最好的生存資料,以為這已經是此生對他們最大的恩惠了,誰知道家人一點也不領情……有時,想一想,像成龍這樣的中國式父親也許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一種父親,他們在家庭裏是孤獨的存在,他們的心智從末成熟,他們的 童年從來沒有得到過愛,所以他長大了也不知道怎麽付出愛,要到六十多歲時,發現兒子已經吸了八年毒時,才茫然地發現原來英明神武的自己真的有可能是“教子無方”。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教子無方”,只有“教子無愛”,或者根本你就“無方可教”。

Thursday, November 27, 2014

10個100字小故事 讓你看懂人生方向



這些小故事,會在你心裡餘波蕩漾; 我可以說,這些都不是故事,而是人生。
想知道自己離成功還遠嗎?來看看這16個故事,看看自己有了多少個正確的人生態度再說。
故事一:看法與態度
父子二人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
兒子不屑地對父親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裏一定沒有學問!」
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裏一定沒有錢!」
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故事2:角度
晚飯後,母親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
突然,廚房裏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然後一片沉寂。
兒子望著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
父親:「你怎麼知道?」
兒子:「她沒有罵人。」
*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責人以嚴,待己以寬。*
故事3:成功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說他們將來的志願是當小丑。
中國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
外國老師則會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身為長輩的我們,不但容易要求多於鼓勵,更狹窄的界定了成功的定義。
故事4:將心比心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
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妳知道,我在開車時,妳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故事5:理由充份
一輛載滿乘客的公共汽車沿著下坡路快速前進著,有一個人在後面緊緊地追趕著這輛車子。
一個乘客從車窗中伸出頭來對追車子的人說:「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必須追上它,」這人氣喘吁吁地說:「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有些人必須非常認真努力,因為不這樣的話,後果就十分悲慘了!然而也正因為必須全力以赴,潛在的本能和不為人知的特質終將充分展現出來。
故事6:失算
有 個算命先生自稱是賽神仙,他誇下海口,不需要人家開口說話,便能道出吉凶。
有一天,一個愁眉苦臉的老太太來算命,賽神仙察言觀色說:「我看妳有難言之隱。」
老太太搖頭不語。「是兒女不孝吧?」
老太太還是搖頭。「是先生有外遇吧?」
老太太仍是搖頭。
賽神仙屢猜不中,心裏發慌,又一口氣說了幾樣不吉之事,但老太太還是一味的搖頭。
他不得不拜託老太太:「妳到底為甚麼事來算命?」
「我有搖頭的毛病,請妳幫我算一算何時會好?」
一些自認專家的人,老以為自己有特別的才華,可以有十足把握找出別人的病因。
故事7:誤會
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張三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不要錯誤地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耐心觀察,以免事後生發悔意。
故事8:後生可畏
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當然啦!」
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爸爸:「愛迪生。」
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故事9:不必緊張
小 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給家庭醫生求助。
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
小明媽媽說: 「在你來之前,我該做甚麼?」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妳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放輕鬆些,生活何必太緊張?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然自在地面對。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故事10:鑰匙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
鑰匙來了,它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甚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它的心。」
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桿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把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
如果遇到了以上10個故事的情況,都能用這些道理來應付的話,恭喜你,美好人生正為你而開!沒有的話,沒關係,我們也可以當作借鏡,時刻提醒自己,讓自己越來越成功!

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別把自己看得過重



一隻駱駝辛辛苦苦穿過了沙漠,一隻蒼蠅趴在駱駝背上一點力氣也不花也過來了。
蒼蠅譏笑說:「駱駝,謝謝你辛苦把我背過來。再見!」
駱駝看了一眼蒼蠅說:「你在我身上時我根本就不知道的存在,
你走了也沒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沒有什麼重量,你別把自己看太重,
你以為你是誰。」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一日閑著無事同一個不認識的小女孩子玩耍談天,
黃昏來臨時蕭伯納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說是蕭伯納先生和你玩了一下午,
沒想到小女孩子馬上就回敬了一句:「你也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瑪麗和你玩了一下午。」
後來,蕭伯納對他人講,人,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故事。
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
有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
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
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
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北京大學開學的日子,一個新生攔住了一個看門的大爺讓他照顧一下箱子。
第二天才發現這個看門的大爺竟然是北京大學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
這位學貫中西的學者竟然能夠如此看輕自己,也許正是他成為當代學人榜樣的原因之一。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
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種淡泊。

用這種心態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用這種心態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輕鬆,
更踏實;用這種心態處世可以使社會更和諧。

Sunday, November 23, 2014

教養的藝術



難道做父母的只能做爲一個旁觀者, 
任子女自行其事,不予勸阻,不加指導嗎? 
不,生活並不那麼簡單。 
──印度政治家英迪拉‧甘地
有個農莊的主人,到了中年才生下一個兒子。
兒子漸漸長大,但農莊主人不但沒有溺愛他,
反而對獨子非常嚴格。
孩子不過才八、九歲大,
就必須幫忙整地、除草、施肥、收成……
只要兒子一「摸魚」,就會被父親狠狠地責罵。
一個住在他家附近的老人,
覺得那個孩子實在太可憐了。
有一天,老人找了個機會,
跟父親說:「唉!你何必對孩子這麼嚴格?
就算兒子不幫忙,你的作物還是一樣會長得很好的!」
「老先生……」
農莊主人微笑地說:
「可是,我不是在培育我的作物,
我是在培育我的兒子啊!」
從古至今,
不知道已經發生過多少次相同的「悲劇」,
劇情大同小異,大致是有一個小孩子,
從小備受父母(或祖父母)呵護,
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最後這個小孩子長大了,不但不知感恩,
反而對長輩大呼小叫、予取予求,
最後不是成為「敗家子」,就是捅出「大樓子」……
你看,這種劇情寫成連續劇,
連觀眾都會覺得太「老套」,但很諷刺的是,
現實社會中這樣的情節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一次我在餐廳,
隔壁坐了兩個媽媽,還有她們大約兩歲的孩子。
第一個媽媽的兒子,端坐在兒童座椅上,
乖乖地吃碗裡的食物,不到半小時就吃完了;
第二個媽媽的兒子卻是繞著整間餐廳跑,
不但引起其他人側目,媽媽還得端著碗,
追在兒子屁股後面求他吃飯,
一頓飯餵了一個小時還沒結束。
當時,我聽到這個媽媽很羨慕地跟朋友說:
「妳真幸運,生了一個這麼好帶的小孩。」
她朋友搖搖頭,說:「這不是幸運,這是教育。
如果我兒子不肯吃飯,我就馬上把食物收起來,
就算他肚子餓,我也不會妥協,
非得等到下頓飯的時間,他才有得吃。」
那個媽媽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什麼?兩歲的孩子,
哪裡懂得這麼多?妳也太狠了吧!」
「如果兩歲的孩子不能教,
要到幾歲才能教呢?是五歲、十歲?
還是二十歲、三十歲?」
這番話說得真好!
養兒育女,我們該依靠的不是「好運」,
而是「教育」!
曾在一本親子書上,
看過一位專家寫的話:
「不管我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在教育孩子。」
適時地限制孩子,適當地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失去一點自由,
才能替孩子預約更寬廣的未來!
~心靈小語~ 
小孩子很可愛, 
可是如果我們溺愛他、放任他, 
再可愛的孩子也會變得「可惡」, 
同時也很「可憐」。 
教養不是為了限制孩子, 
而是為了讓他們將來能擁有更寬廣的路!

Friday, November 21, 2014

三種人生


有一位老師有一天帶學生坐船,當船行到湖中央時,他問學生:
「有一種東西,跑得比光速還快,瞬間能穿越銀河系,
到達遙遠的地方…這是什麼?」
學生爭著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

老師滿意點點頭:「那麼,有另外一種東西,跑得比烏龜慢,當春花怒放時,
它還停留在冬天;當頭髮雪白時,它仍然是個小孩子的模樣,那又是什麼?」
學生一臉困惑,猜不出來….
「還有,不前進也不後退、沒出生也死亡,始終漂浮在一個定點;
誰能告訴我,這又是什麼?」
學生傻了眼,面面相覷…..

「答案都是思想!它們是思想的三種表現,換個角度來看,
也可比喻成三種人生..」老師望著聚精會神的學生,繼續解釋:
「第一種是積極奮鬥的人生:當一個人不斷力爭上游,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信心,
這種人的心靈不受時空限制,他就好比一隻射出的箭矢,總有一天會超越光速,
駕馭萬物之上。」
「第二種是懶惰的人生:他永遠落在別人的屁股後面,撿拾他人丟棄的東西,
這種人註定被遺忘。」
「第三種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當一個人放棄努力、苟且偷安時,他的命運是冰凍的,
沒有任何機會來敲門、不快樂也無所謂的痛苦;這是一個註定悲哀的人,
像水母的空殼漂浮於海底,不存在現實世界、也不在夢境裡…..」

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成長的角度來說


朋友和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到北歐某國做訪問學者,週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
進屋看到教授五歲的小女兒,滿頭金髮,
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純藍的一潭湖水,簡直驚為天人。

收下朋友帶去的中國禮物,小女孩奶聲奶氣的微笑道謝,
朋友經不住誇獎說:「妳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教授當時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女兒走了後,
她的臉色嚴肅起來:「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
朋友大驚:「我一番好意誇獎她,傷害二字從何談起?」
教授搖搖頭:「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
而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
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沒有關係。
但孩子還小,不會分辨,
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是她的本領。 

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
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或是醜陋的孩子,
這就給孩子造成了誤解。

「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所以,教授聳聳肩:「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
「後來呢?」我不禁問朋友。

「後來,我就很正式的向教授的女兒道歉了。
同時表揚她的微笑和有禮貌。」
朋友說:「而且從那以後,每當我看到漂亮的孩子,
我都會對自己說,忍住你對他們容貌的誇獎,
從他們成長的角度來說,這種事要處之淡然。」

Monday, November 17, 2014

為什麼有才華卻得不到重用?



一個自以為很有才華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
為此,他愁腸百結,異常苦悶,
有一天,他去質問上帝:命運為什麽對我如此不公?
上帝聽了沈默不語,只是撿起了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
並把它扔到亂石堆中。
上帝說:“你去找回我剛才扔掉的那個石子。”
結果,這個人翻遍了亂石堆,卻無功而返。
這時候,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上的那枚戒指,
然後以同樣的方式仍到了亂石堆中。
結果,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枚戒指
——那枚金光閃閃的金戒指。
上帝雖然沒有再說什麽,但是他卻一下子醒悟了:
當自己還只不過是一顆石子,
而不是一塊金光閃閃的金子時,
就永遠不要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面對不佳的際遇,一時的坎坷,
大多數的人都抱怨命運的不公,卻很少有人能正視自己,
問一問是否已經將自己磨練成一塊金子,
一塊熠熠生輝的足以讓人一目了然的金子。
的確,塵世鎖屑,紅塵紛擾,總難免遭遇淒厲的狂風,
淋漓的冷雨,但是,這並不是苦難,而是恩賜,
正是命運對我們生命的打磨或錘煉。

因為,生命的初始,就像一塊璞玉,質樸而粗糙,
沒有光澤,需要我們細細的打磨,耐心的錘煉。
生命是美麗的,而且異常精彩。

面對不幸,面對潦倒,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
自暴自棄,而應該是不斷捕捉生存智慧,
承受苦難直面打擊,
最終將自己打磨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

Saturday, November 15, 2014

婚姻中的悔與不悔?



1.有人問:「結婚,到底好不好?」
其實,蘇格拉底很早以前就回答過相同的問題:「結不結婚,你都會後悔。」

2.婚姻確實不自由──
特別是偵測到帥哥或美女,打著陽光般的微笑,向你熱情放電時。

3.婚姻確實是束縛──
特別是想抽空做些什麼,卻因為擔心另一半顧家太辛苦只好放棄時。

4.婚姻是令人懊惱──
特別是有孩子後想儘情玩耍,卻老得掛念家中有誰需要照顧或幫忙時。

5.婚姻確實很折磨──
特別是家裡一人病了全家病,醫藥費、病痛、壓力和沮喪一起瘋狂飆長時。

6.婚姻確實有恐怖──
特別是女人面對某些要命的婆家,再怎麼努力也只配當個「次等家庭成員」;
或是男人為了養家不得不努力擠進工作的黑洞,而且挖不到錢還不敢爬出來時。

7.婚姻是讓人灰心──
特別是夫妻意見不合,抗議無效、對罵無力,卻明明覺得被對方虧待時。

8.婚姻會讓人厭煩──
特別是日復一日努力、協調,也只能勉強維持家人生活品質時。

9.婚姻也讓人無助──
特別是窮到只能花費精簡夠用,對家人的心疼與未來的疑懼只能默默承受時。

這種聽起來穩賠不賺的行業,要它做什麼?
1.婚姻讓你看清外貌的魔咒──
就算是帥哥美女,只要不懂得珍惜你:一個平實的配偶,
猶勝過十個漂亮的臭包裹。

2.婚姻讓你有被需要的感覺──
你溫暖的懷抱永遠是家人最終渴望的處所:完全被信賴的感受,
足以讓你忘卻所有煩憂。

3.婚姻讓你知道生命的豐富──
它讓你在回家的路上知道有誰在等待你,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分享今天的學習,
和成長的快樂。

4.婚姻讓你看到真正的犧牲──
當全家人大病一場開始痊癒後,最後那一直沒病的人才會抱病倒下:
婚姻讓你清楚看到誰曾無怨無悔的付出過。

5.婚姻讓你知道自己的無價──
如果人永遠只需在父母蔽蔭下成長,就不會驚覺自己其實也有套價值觀和理想:
當婚姻讓你害怕失去自我時,它也同時加速你的成長,推動你打造未來。

6.婚姻讓你知道貧窮的祝福──
白手起家的辛苦讓人看到不管是貧是富,那背後真正溫暖人心的愛與親情,
遠勝過所有物質的力量。

7.婚姻教你爭吵不會是辦法──
夫妻間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誰高誰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夫妻終會發現:
「彼此相愛」才是克服一切困難的法寶。

8.婚姻讓你知道穩定的代價──
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看似枯燥無味,比起大風大浪後的死寂,還是略勝一籌:
穩定,幫助你學習尋找並珍惜當下的快樂。

婚姻給人單身沒有的麻煩,也給人單身沒有的喜悅。當然某些單身的自由自在,
在婚姻中難能擁有;婚姻中的豐富深刻,單身也難以想像。

婚或不婚是很私人的決定,任何人都能給你意見,卻不一定有誰的意見會適合你。
如果你能在以上所列出的清單中找到你渴望從婚姻中得到的事物,
也許該做的不是刻意逃避婚姻以免受傷害,而是花更多心思準備自己,
儘可能做好萬全的準備,以便面對各種成長的挑戰。

是的,結不結婚,你都會後悔。
只是,沒有人能向你證明婚姻會不會為你帶來幸福,你得自己向自己證明:
你有能力學習創造幸福。

Thursday, November 13, 2014

不要去驚動別人的幸福!


上學時,一個女同學趁小長假到外地與男朋友小聚。
聽說她是坐了二十幾個小時的硬座去的,同學忍不住說了句:
我要是她男朋友一定給她買臥鋪!沒想到此話傳到該同學耳朵裡,讓她很難受。
雖然幸福要靠每個人自己心理調節,但是自己也要學會不去驚動別人的幸福。

路邊有一地攤,擺地攤的是一個中年女人。一個中年男人騎著自行車過來送飯。
他一下車,就謙意地笑道,對不起,來遲了,餓了吧?
女人擡起頭,看到男人,眼睛裡閃過一絲亮色,笑道,不急,還早呢。男人憨憨地笑笑,
從自行車車簍裡拿出飯盒,坐在女人身邊,說道,快吃吧,不要涼了,我陪你一起吃。

這時,地攤前走來了一個中年大嫂,她將頭伸向女人的盒飯裡,發出驚訝地叫聲,
哎呀,我的大妹子啊,你可真苦啊,你吃的這是什麽菜啊,一點油水也沒有,
這怎麽能吃的下去啊。說罷,嘴裡還不住地發出嘖嘖嘆氣聲,臉上露出譏諷的神色,
扭著肥胖的身子走開了。
女人端著手中的盒飯,楞楞地望著胖女人的背影,眼睛裡噙滿了淚花,那眼淚叭嗒叭嗒地滴落到手中的盒飯裡。身旁的男人眼圈也紅紅的,捧在手裡的盒飯,再也沒有情趣吃上一口了。周遭的氣氛仿佛頓時凝固了似的,讓人透不過氣來。


兒終於考上了大學,雖然是一個普通的大學,但是全家人依然感到很快樂很幸福,
一點沒有感覺到有什麽遺憾的。父親對兒子說,兒子,你比你爸和老媽都有出息了。
我只上了小學三年級,你媽才小學畢業,你在我們家可就是狀元了。兒子羞澀地笑了。
笑的很甜、很舒心。
全家人帶著一種幸福和喜悅的心情,送兒子到車站上學去了。
突然,有人拍了他一下肩膀。他一看,原來是自己的一個熟人,也來送兒子去上學。
熟人問,你兒子考上什麽大學?剛說出校名,熟人臉上立刻露出驚訝的神色,
說道,你兒子考的這是什麽個大學?

那個大學上了也白上,那個大學畢業的學生根本找不到工作。我兒子可比你兒子強多了,
他考的可是名牌的大學,畢業了,人家單位都搶著要,月薪最少八千塊啦。
熟人的臉上露出輕蔑的神色,說罷轉身走了。

他們望著熟人一家遠去的背影,目光一下子黯淡了下來。剛才一家人的幸福和甜蜜,
被熟人嘰哩呱啦一陣連珠炮似的自問自答,蕩然無存,心,從火熱降到冰點。
再看帥氣的兒子,眼睛裡也噙滿了晶瑩的淚花。

不要驚動他人的幸福,幸福也是一個人的隱私。在你眼中看的是一種苦難,
在別人的心裡也許正是一種幸福。這種幸福,無關榮華富貴、無關名譽地位,
有關的,只是一種心靈感應和默契。這種幸福,像花兒開放一樣,悄無聲息,
但卻將馨香,在彼此心田裡纏綿、漣漪,化作了生命中的一種永恒和地久天長。

Tuesday, November 11, 2014

看不見,可是它依然存在



有時候,他人未必會回應你的善意, 
但你的善意其實不會消失,而會以其他形式,
回饋到自己身上。
某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一望無際的草原上,
出現了一個年老的獵人。
他一手牽著孫子,另一隻手臂上,站著一隻獵鷹。
老人鬆開獵鷹,讓牠自由地飛行。
接著,老人與孫子坐在碧綠草地,
一起看著獵鷹遨翔。
「爺爺,」孫子突然若有所思地問:
「您常說『好人有好報』,這是真的嗎?」
「孩子啊,」
老獵人指著天上的獵鷹,
慈祥地說:「你有看到獵鷹的影子倒映在地上嗎?」
「有的,我看到了。」
孫子乖巧地回答。
獵鷹愈飛愈高,投射下來的影子也縮小了。
「那麼,現在呢?還看得到牠的影子嗎?」
老獵人又問。
「影子變小了,可是我還看得到。」
轉眼間,獵鷹飛上雲端,
變成了一個小黑點,
地上也再找不到獵鷹的影子。
「那麼,現在呢?還看得到牠的影子嗎?」
孫子瞇起眼睛,找了好一會兒,
回答:「不見了,獵鷹的影子不見了。」
「不,太陽還在,獵鷹也還在,所以影子一定也還在。」
老獵人摸摸孫子的頭,
慈祥地說:
「只是,我們人類愚昧的眼睛看不見它。」
前陣子因為工作關係去了一趟上海,
朋友事先警告我,
說我預定的那家航空公司服務態度素來不佳,
要我有心理準備。
我到機場劃位時,櫃臺小姐的臉色確實不太好。
「到哪?」小姐沒好氣地問。
「到台北,謝謝。」我對她笑了笑。
那小姐看到我笑,楞了一下,
接著,她的態度轉變了。
她的表情變得柔和,動作也不再顯得那麼不耐煩。
她看了看我預定的班機,抬起頭來提醒我,
到香港的轉機時間太緊了,
按照原訂行程,我根本不可能來得及,
勢必會滯留機場一晚。
「我幫妳安排搭早一點的飛機,好嗎?」
當然好。
因為這位小姐,我順利地回到台灣。
如果少了一個笑容,她還會幫我換機嗎?
我不知道。
只是,我的人生中,已經有太多次類似的經驗
──對別人好一點,自己永遠不會吃虧。
常收到讀者的來信,
告訴我他們用盡最大的努力,以誠懇、踏實、善良待人,
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甚至「真心換絕情」。
所以,他們這麼說:「我再也不要對別人好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始終相信:
對別人的好,從來不會白費。
只是它的效果未必立竿見影。
有時候,它需要時間的累積;
有時候,他人未必會回應你的善意,
但你的善意其實不會消失,
而會以其他形式,回饋到自己身上。
我們的善意,就彷彿獵鷹;善行的報償,就是影子。
獵鷹的影子其實一直都在,我們之所以無法看見,
只是因為牠飛得太高。
只要獵鷹低飛,影子也會隨之出現。
不要害怕「做一個好人」。
身為一個好人的回報,我們看不到就以為它不存在,
但是它其實無所不在。

Sunday, November 9, 2014

今天我發脾氣了嗎?


一個人的失敗,98%死於〝脾氣〞 泰國的傳奇人物─白龍王告誡:
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
很多人來到這里都問我︰
我的事業好不好?家庭好不好?孩子好不好?姻緣好不好?
我只是回答一句︰你的脾氣好不好?
人的一生都在學做人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上帝,
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
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么,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齒都掉光了,
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
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萬事都能消除。
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
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
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么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
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
在幾十年的歲月里,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們,
所以我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
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每天晚上睡覺前問問自己:今天我 發脾氣了嗎?

Friday, November 7, 2014

放大你的格局,你的人生將不可思議!


有一家庭婦女,一天她買了一件衣服,回頭習慣性地跟鄰居顯擺,
卻發現同樣的衣服鄰居比她少花了20元錢,于是她耿耿于懷數天。
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錢了。
有一個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討,對路上衣著光鮮的人毫無感覺,
卻嫉妒比自己乞討得多的乞丐,這人估計一直就是個乞丐了。

三個工人在工地砌牆,有人問他們在幹嘛?第一個人沒好氣說:砌牆,
你沒看到嗎?第二個人笑笑: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笑容滿面:
我們正在建一座新城市。10年後,第一個人仍在砌牆,第二個人成了工程師,
而第三個人,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這句話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餅來,
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我們所希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于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渭的“格局”。
什麽是格局,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
一個人的發展往往受局限,其實“局限”就是格局太小,爲其所限。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
對于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大格局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
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一個人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才能寬!
如果把人生當做一盤棋,那麽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決定。
想要贏得人生這盤棋的勝利,關鍵在于把握住棋局。在人與人的對弈中,
舍卒保車、飛象跳馬……種種棋著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棋局的贏家往往是那些有著先予後取的度量、統籌全局的高度、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裏的方略與氣勢的棋手。
于丹說得好:成長問題關鍵在于自己給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爲何要有大的格局?局限就是格局太小,爲其所限。
在今天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的世界裏,我們是在不斷刷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只有一點最重要,就是盡量醞釀一種大胸懷。

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懷,大格局才大有作爲。
成功者運氣的背後隱藏著大格局:
1、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擁有怎樣的命運!
》擁有大格局者:
有開闊的心胸
沒有因環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
更沒有因爲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棄。
》擁有小格局者:
往往會因爲生活的不如意而怨天尤人
因爲一點小的挫折就一籌莫展
看待問題的時候常常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成爲碌碌無爲的人。
2、格局不夠大,人生成就再高也有限!
一棵石榴種子的三種結局:
放到花盆裏栽種,最多只能長到半米多高!
放到缸裏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
放到庭院空地裏栽種,就能夠長到四五米高!
3、“局限”就是一個人給自己設的“局”太小!
人生所能到達的高度,往往就是人們在心理上爲自己選定的高度。
如果一個人心中從來沒想過到達頂峰,那麽,他也就永遠不會獲得成功!

Wednesday, November 5, 2014

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下)



在工作上你周遭有多少人確實做到了全力以赴?
距麥金塔上市 11 年前,
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拿起電話,
把他的特別助理溫士頓.羅德(Winston Lord)叫進辦公室來。
羅德才華出眾,後來做過美國駐中國大使,
也當選過聯邦眾議員。
季辛吉的指示簡單明瞭,甚至是例行公事:
他吩咐羅德撰寫一篇總統的外交政策報告。
羅德很清楚,這位上司要求每個替他工作的人都要竭盡所能,
然而就連他也對之後發生的事感到很意外。
(也許羅德忘記了,季辛吉唸哈佛大學時,
他的學士畢業論文就很不尋常,
題目是:「歷史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istory),
篇幅竟然多達 377 頁!)
羅德自己記述那段經過:
我寫了內容很不錯的外交政策報告草稿,交給季辛吉。
第二天他把我叫進辦公室,
說:「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我說:「亨利,我覺得我已經盡了全力,不過我會再重寫。」
於是我回去,過了幾天交出第二篇草稿。
他又是第二天把我叫進去,
問道:「你確定你最多只能做到這種程度?」
我說:「是的,我真心認為已經不能再好。不過我願意再試一次。」
總之,同樣的情況重覆了 8 次,我交出 8 份草稿;
每一次他都說:「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所以等我交出第九份草稿,當他翌日叫我進去,
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我真的氣不過,
我說:「亨利,我已經絞盡腦汁,這是第九份草稿。
我知道這是我的極限:我再也無法改進一個字。」
他這才看著我,說:「這樣的話,我現在可以看看報告內容了。」
季辛吉是要求嚴苛的主管。
但是在他手下工作的人,
所做出的成果毫無疑問都是他們一生當中水準最高、品質最佳的。
這也難怪。固然他們是第一流的超強團隊。
不過最要緊的是季辛吉的訓斥:「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這個問題格外具有威力。
使用時應謹慎小心,以免把別人逼得要發狂。
不過該用還是要用。你可以幫助別人達成他自認辦不得到的事。
當你想要促使他人發揮自身能力到極致,
當你需要某人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表現時,
就問對方:「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運用問題的建議~
「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這個問題應該保留於適當時機使用,
亦即你特別希望某人能夠發揮真正實力,
達到他再也多不出一分的能力極限。
我們經常在需要做到最好時,卻接受了馬馬虎虎。
得過且過是成就非凡的宿敵。
葛氏定律(Gresham’s law)說得好:「劣幣驅逐良幣。」
有些公司的客服不及格,卻想不通為什麼會失去市佔率。
大學生不肯好好讀書,只求勉強過關,
卻期待畢業時有待遇優渥的工作在等著他。
漫不經心已泛濫成風。
問這個問題可以激使他人邁向更高的高峰,
並專注於本身真正的所長。
使用問題的時機
˙當你要求屬下為你完成一項工作或專案。
˙當你想要鼓勵孩子更加努力。
˙最好是,當你在完成一個專案時,
無論是撰寫報告、回覆提案邀請書(RFP)、
為公司草擬願景說明書、甚至是整理自家的花園,
請捫心自問:「我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同樣問題的其他問法
˙「還有沒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把這做得更好?」
後續問題
˙「是什麼令你無法再進一步?」
˙「你認為這夠得上你的『最佳實力』嗎?」
˙「這當中哪裡做得最好?哪裡還可以改進?」

Monday, November 3, 2014

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上)



時間是 1983 年底。
蘋果公司即將宣布推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
它獨創的一些特色:
如用手移動的滑鼠、圖形使用者介面等等,
將形塑隨後數十年的個人電腦世界。
且讓我好好描述那個場景。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很希望他介紹的創新產品,
能夠引起媒體爭相大幅報導。
他的戲劇感誰也比不上:
要有鼓聲、號角聲隆隆,以象徵新時代的來臨。
現在請回想 1984 年,
第十八屆美式足球超級盃(Super Bowl)決賽。
很少人記得有哪些球員上場。更少人記得兩隊的得分。
然而看過那場比賽的人,都忘不了蘋果的廣告。
一名女子穿著田徑服,衝進坐滿表情呆滯男性的禮堂。
她拿起一把大鐵錘,用力擲向龐大的電影銀幕,
銀幕上是獨裁者在講話的鏡頭。
那則廣告至今已有近 20 年歷史。
當年它屢獲各種獎項。
如今這段視頻已成為經典,仍會引人津津樂道。
在蘋果總公司,在推出麥金塔及廣告前的那幾個月,
員工們拚命加班趕工。日日熬夜。午餐在工作台上解決。
賈伯斯則在走廊上不斷的走動。
賈伯斯督促產品開發人員:「繼續改進,好還要更好。」
賈伯斯總是要求蘋果的每樣產品,一定得不同凡響。
在他兩度擔任蘋果執行長期間,
這種力求生產「偉大得離譜」的產品,
構成一股強大而毫不妥協的力量。
賈伯斯的確非常人,他不止引起一種產業,
而是 5 種產業的革命:
桌上型電腦、音樂、行動電話、零售、甚至卡通動畫業
(透過皮克斯公司(Pixar))。
筆者想提一件事。
有一天賈伯斯來到麥金塔總工程師的辦公室。
他要對方:「開機。」
他指著放在工程師桌上,即將成為革命性桌上型電腦的模擬機。
開機花了幾分鐘。
那是因為需要測試記憶體、啟動作業系統及完成其他的起始作業。
賈伯斯對總工程師說:
「你們一定要加快開機的速度。」說完就走了。
數週後,經過不眠不休的改良新電腦的效率,
這位總工程師驕傲的向賈伯斯展示,
他們如何努力的稍稍縮短了開機的時間。
賈伯斯問他:「你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
說完又是不客氣的轉身離開。
再經過許多無眠的夜晚,麥金塔團隊終於又削減了幾秒鐘。
他們再次與賈伯斯開會時,賈伯斯仍然不滿意。
可是這次並未再嚴加責備,只是用迷離的眼神,
瞪著那個原型產品。他陷入思緒中。
當總工程師開始說明,
或許還有幾個方法可以再改進開機時間,此時賈伯斯打斷他。
他說:「我一直在想這件事。」他的聲音因激動而提高。
「將來會有多少人使用麥金塔?100 萬?
不是,我打賭不出幾年,就會有 500 萬人,
每天至少打開一次他們的麥金塔電腦。
假設你們可以去掉 10 秒鐘的開機時間,
再乘以 500 萬用戶,就等於每一天省下 5,000 萬秒。
一年下來,可以折合成幾十個人的壽命。
所以如果你們可以讓開機快 10 秒鐘,
就可以省下至少十來條生命。」
賈伯斯最後說:「所以值得再減少 10 秒!」
麥金塔的工程師團隊認為不可能。
但他們受到賈伯斯的激勵,
不,是受到他亟欲替人類省下幾十億秒浪費的時間所驅使。
於是再度投入心力,
幾天內就成功的把開機時間又縮短 10 秒鐘。
賈伯斯於 2011 年 10 月 5 日辭世,享年 56 歲。
由於他無與倫比的創新和魄力,
使蘋果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
多虧了賈伯斯,
「我們最多只能做到這樣嗎?」這個問題融入了蘋果的企業文化。

Saturday, November 1, 2014

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
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
這個好朋友是一隻小豬。
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
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
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
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
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
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
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
「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
爸爸這樣想著。
爸爸告訴小男孩:
「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
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
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
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
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
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
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
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
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
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
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多」。
但是,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
我們還要面對很多「失去」。
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
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
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
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
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
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
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
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